义疏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思想,主要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研究。其中,“义”指的是儒家经典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疏”指的是对这些规范和准则的解释和阐述。因此,义疏学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经典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研究和解释。 “义理”是儒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儒家经典中所阐述的道德规范和...
南北朝义疏学家皆为探索研究郑学,郑学之外,无所谓《二礼》之学,与孔颖达等编排取舍先儒众说,始立体例,专述注家之说者,意义全不相同。”———按,贾公彦《二礼疏》与孔颖达《礼记疏》虽都专注于郑玄,但贾公彦是从皇侃,专注于郑玄体系化研究;而孔疏则从二刘学术风气,多是就注说注,少构建。 5.孔颖达...
从江南义疏到《周易正义》 ——隋唐《周易》义疏学中的儒佛之争 谷继明 内容提要:儒学在唐代并非沉默无为。面对佛教的挑战,以孔颖达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通过修撰《周易正义》来整肃儒家的佛教浸染。通过对比“江南义疏”与《周易正义》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孔颖达裁剪的着重点及其用意所在,进而看到传统经学的义疏之学中思想...
《义疏学衰亡史论》 乔秀岩 三联书店2017年 从桥本此书来看,所谓“义疏学”的衰亡史,即:二刘之出现,亦即旧义疏学之衰亡。二刘打破旧义疏学传统,以后义疏学不得更为义理、义例之思考探讨,此所以义疏学之不得不衰亡。 六朝义疏研究较为重要的参考书目: ...
解析 答:(3)义和疏是经学的特有名词,它不是解经的而是解传的。魏晋南北朝时,由于语言文 字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汉时的传也不易看懂, 于是有人对传进行注释解说, 这就是义疏之学。 (1)南北朝时的义疏之学分河洛和江左两派。 ( 1)唐代刊定《五经正义》用的是江左的经 典。
义疏,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多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对旧注进行考核和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作者在本书里讨论南北朝初唐的义疏作品,如皇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贾公彦的《二礼疏》,以及佚存残帙皇侃《礼记子本疏义》、刘炫的《孝经...
不过,还应该向本文读者交代的一点是,乔秀岩老师的《义疏学衰亡史论》所选择的时代背景,是六朝到初唐这一段时间。而本文讨论的时代背景,却是清代。两者虽然时代歧异,然而针对“经典”这一概念[5],却令人有种熟悉到陌生的共性存在。这种共性,就是对于“经典”的这一概念的共有[6]。这种共有,使得论述应该成为可能。
义疏,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多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对旧注进行考核和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作者在本书里讨论南北朝初唐的义疏作品,如皇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贾公彦的《二礼疏》,以及佚存残帙皇侃《礼记子本疏义》、刘炫的《孝经...
第一张面貌,是符合“经”所阐述的“史”,正因为她的「符合」,故而历来被选引作为打破群“经”隔阂的“证据”。第二张,是符合其他材料(例如甲骨钟鼎碑刻所载的材料)、符合“规律”(例如生理学上的规律,生物学上的规律,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