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着相不太一样,着相是相来的过程中,也就是物来,事来的时候,人的取相和择相;住相是相走的时候,人的留相和存相。当一个流水线的工人,在有了好恶之后,他还继续无明下去,会是什么样呢?他会不舍得把这个零件交出去!他会留相。曾国藩说,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到了一定的痴迷之后,过去不留就做...
这也是“不法相”的意思,也是“不住无相”的原因。然而,要想进入“不住无相”的阶段,“不住相”的过程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不住相”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既需要机缘,又需要毅力,更需要方法。而方法,却只能自己去寻找。以我自己的理解,当你能够把这种平衡变成一种习惯,直到你不需要有意识保持就能...
当远离诸相、安住真心时,心就清淨了。菩萨之所以不住相佈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不住相的心态,和佈施的行为,都是在实践《金刚经》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不住相佈施代替了其他五度,也就是一度代六度。不住相本身就是般若智慧,而佈施又分为几种:财佈施,上供诸佛,下施众生;无畏佈施,解除众生的痛苦...
“不住相”是民间谚语,意思是不要仅仅看到一个人的外表而做出评价。现在社会对外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常常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很容易形成偏见。而“不住相”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貌,还有内在的品质和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从更多的方面来了解一个人,真正看到他(她)的价值。“不住...
在金刚经里面,佛陀对须菩提说,所谓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啊,你应该这样布施,不住于相。如果菩萨们不住相布施,他们的福德就像四维上下一样,无边无际,是不可思量的。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我详细地跟大家解说一下,当然,在这里我针对的仅是众生里面的人类。
破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的不住相布施,符顺一切诸法无实体的本来真相,以此为因,所感的果就是大乘佛果,而与佛果相应的福德、智慧乃是无有限量、彻底圆满的,思维心所无法思维,测量心所无法测量。菩萨六度的修行,各有其相应的果报,可总括为现在世的果报和未来世的果报,这是三世因果的规律。但是菩萨修行却不...
《金刚经》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什么叫“不住相布施”呢?有两个条件:布施的人不知道他在布施,受布施的人也不知道他在受布施。分不清谁是施者,谁是受者,完全没有察觉布施的存在。 大家都不知道布施在发生,而有庄严、利乐的作用在,就是不住相的布施,有不可思量的福德。
解释:“不住相而生其心”意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找到自己的真心。不住相就是一切不住。来源: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我国禅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
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就是肯定相的存在。但知道它只是个相。一切相本无所有,当体即空。从而对一切相无取无舍,无得无失。所以,离即无所离,因为本无所有。影像,哪里需要去离呢?所以本无所离。不即不离,无取无住就是离。但相又是存在的,是因缘所生的。是心之所现。相所在之处,不就是心之所在...
不能,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这样不可思量啊。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无所住去布施啊。 这一品开头解答须菩提第二品中问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的问题。答案就是“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什么叫“相”? 为什么要不住于相,也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