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来,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都很少将西洋就是印度洋的概念突出出来,以致对郑和下西洋的认知产生偏差。有的研究认为郑和八下西洋,还有的研究认为郑和九下西洋,都是没有弄清楚西洋究竟在哪里,把没有达到印度洋的航行也单独算作是下西洋的航行了。实际上,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
这样一来,遂使下西洋的初衷——下印度洋被遮蔽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澄清本源,还原郑和下西洋的“西洋”特指“那没黎洋”,即今天印度洋的历史。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目的地是“西洋大国”古里国(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喀拉拉邦卡利卡特),那里是西洋诸国大码头。...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场连续的活动,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在整个航海探险的历程中,郑和曾经七度带领着部署,登上了船只下西洋。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有七次之多,但在这七次之中,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并没有随着行程的不同而频频更改,反而有些是同一地理位置出发的,那么为何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会如此的相似呢?郑和下...
郑和七下西洋,是当时明王朝国力强盛的一种展示,郑和所率的船队纵横于大洋之间,与西洋诸国实行和平互访,实现了万国朝贡,但是,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盛举! 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颁布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五年后,浙江的船只数量下降了一半多。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朝再次下令:"军民人等擅造大船者...
它们描摹了郑和下西洋的前史、背景及千丝万缕相勾连的细节,是古代海洋中国的一部分,也是“遗憾”的注脚——那个古代中国曾经熟悉的海洋世界。文博时空邀请杨斌教授,以郑和为原点,解读古代的海洋中国在印度洋失去的可能性,和“地理大发现”的距离,以及曾经抵达的远方有多远。郑和之后,“中国失去了印度洋”?文博...
郑和的七下西洋分别是在1405年、1407年、1409年、1411年、1413年、1415年和1433年进行的,每次航行的目的地和时间都有所不同。第一次航行(1405年)郑和首次出海,目的地是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这次航行途经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最终到达了印度的科伦坡。郑和与当地的统治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带回了...
可实际上,不同于欧洲血腥的海洋殖民发展史,郑和下西洋,带来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一、郑和下西洋:和平的福音 郑和下西洋的兴起,发轫于中国传统的朝贡制度,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朝贡制度下,周边各国按照规矩向中国朝贡,以此表示臣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
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做生意,更多的是“金元外交”,扮演着散财童子的角色。东南亚最需要的中国产品,比如茶叶、丝绸、瓷器,郑和无偿或低价地送,当然主要是送给当地的贵族和皇室,大搞外交公关;而中国所需要的东南亚产品,比如香料,郑和就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运行了数百年的中外商贸体系,被扰乱乃至崩溃。...
甚至在郑和去世之后,他下令让郑和曾经的副手接手整个下西洋的活动,势必要将下西洋进行到底。朱祁镇爱百姓再次叫停下西洋 朱祁镇继承皇位之后就停了下西洋的活动,并非是因为他不懂得下西洋能够给大明王朝带来的好处,而是因为这项活动所要花费的银钱实在是一笔天文数字,明朝虽然可以勉强支付这笔数字,但却会给明朝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