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这是辉瑞在研的一款潜在“first-in-class”PD-L1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辉瑞在2024年召开的肿瘤学创新日(Oncology Innovation Day)上表示,至2030年其肿瘤学研发管线有望产出8款以上重磅疗法,其中就包括了这款PF-08046054。 截图来源:...
PD-L1靶点有其独特的应用潜力,既做为免疫检验点,又可做为ADC的TAA。从这个角度来看PD-L1 ADC可以拥有双重作用机制,即靶向的毒素杀伤和解除免疫抑制,因此可以覆盖多个瘤种。在早期临床研究中,HLX43的差异化设计已经展现出优异的信号,对PD-L1阳性人类抗原呈递细胞无免疫毒性,药物整体安全性达到设计目标,同时该ADC展现...
因此,利用PD-L1抗体促进PD-L1蛋白经内体-溶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减少经循环回到细胞表面的PD-L1,更有利于PD-1/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起效。这也为PD-L1成为ADC靶点提供了一定依据。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多款PD-L1 ADC处于不同开发阶段。走在最前面的是Seagen的SGN-PD...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应用方案,已经成为不少肿瘤治疗的新标准。然而,化疗引起的全身毒副反应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抗体偶联药物(ADC),可有效改善化疗药物的治疗窗口。因此,设计PD-L1靶向ADC药物,也是极具前景的研发方向。作者:北北ADC与ICIs的双向奔赴ADC药物...
双功能PD-L1靶向ADC的机制 通过基础前研究发现,相较于阿维鲁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具有更高的内吞效率,是理想的PD-L1-ADC产品的抗体选择。 总结 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多靶点、多机制协同抗肿瘤的观念逐步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一个方向。 鉴于ADC和ICIs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已经有不少企...
HLX43是一款靶向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新型ADC药物,由高度特异性的全人lgG1 PD-L1抗体分子、可裂解的新型连接子-荷载毒素偶联制备而成,其药物抗体比(drug-to-antibody ratio, DAR)约为8。 HLX43的荷载毒素为一种新型DNA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小分子抑制剂,通过造成DNA双链断裂,阻断DNA复制,从而导...
这一回答,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国内ADC竞争格局,乃至于对部分PD-1药企布局的思考。 01 ADC基本原理,不同ADC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化 当前,ADC药物无论在实体瘤还是血液瘤治疗领域都具备广阔的前景,其本质上是“精准放大版”的化疗。 自2019-2020年以来,ADC药物研发热潮兴起,国内研发管线数量2021-2022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截至...
一、美国已上市11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获批汇总(截至2023.4.1 ) 截至2023年3月底,美国FDA批准了5个PD-1单抗,3个PD-L1单抗;另外获批2个CTLA-4单抗,1个LAG-3单抗,共合计11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同免疫药物获批癌肿汇总: 2023年3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准许加速批准 retifanlimab-dlwr (商品...
PD-(L)1ADC药物 与非特异性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相比,ADC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和靶点选择性。康源久远是全球唯一一家开发基于PEG的双抗ADC的公司,其利用聚乙二醇双抗ADC(P-BsADC)技术平台开发的CD47/PD-L1双抗ADC JY207在AACR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JY207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