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细胞膜表面受体家族,具有超过800种成员,能感知并响应各种信号,如激素、神经递质和光。GPCR在人体中广泛地分布在各种器官,通过激活内部信号通路,影响细胞行为,从而调控机体功能。GPCRs的基本结构由7个跨膜螺旋(Transmembrane,TM)组成,这些螺旋通过细胞内和...
GPCR包含七个跨膜(TM)的α螺旋结构(图1a)。G蛋白和β-arrestin是GPCRs行使功能的两种重要的信号途径。激活性的配体或激动剂可稳定GPCR的活性构象,在该构象下GPCR与异源三聚体G蛋白相互作用,导致Gα亚基的GDP被交换为GTP,继而使得Gα亚基与Gβγ解离,然后它们分别介导下游信号传导活动(图1b)。除了通过G蛋白发出信...
GPCRs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在目前发现的826个人类的GPCRs中,大约有350种非嗅觉受体被认为是可作为药物靶点的,其中165种为已被验证的药物靶点。靶向A类的GPCRs成药靶点最多,其次是B类[4]。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约500多种FDA批准的药物和约60种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候选物是以GPCRs为靶点,涉及的疾病领域包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GPCR结构的认识有限,当前还难以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GPCR靶点结构不稳定、低表达等原因导致了GPCR获取难度较大,大多数GPCR的结构目前仍未被解析,进而难以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来对GPCR功能进行准确的调控。 与此同时,GPCR药物开发还面临着诸多其它挑战:GPCR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不明确、GPCR...
高分辨率结构揭开GPCR功能的神秘面纱 但是要真正发挥GPCR的神奇功能,首先必须认清它的晶体结构。 2007年,第一个人体内的GPCR的结构——β2肾上腺素受体的晶体结构的解析,开启了GPCR受体结构解析的新时代。随后新的GPCR结构陆续被解析; 2011年,首个GPCR和下游效应蛋白复合物的高...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组。GPCR就像一个“收件箱”,可以接收细胞外的光能、肽、脂质、糖和蛋白质等不同形式的信号,让细胞知道环境中是否存在维持生长的物质,或者将信息传导给其他的细胞。因此,GPCR在人体中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多种功能,据统计,目前批准上市的药物中超过三分之一...
GPCR偏向配体总览 传统的受体-配体作用模式认为,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能够平衡作用于下游的多种信号通路。但在毒蕈碱样胆碱受体激动剂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 某些配体可以诱导受体选择性结合特异的G蛋白亚基, 使胞内信号偏向众多下游通路中的某一通路传导, 这一现象被称为“信号偏向性”, 并把该类具有功能选择性的配体...
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4年全国学术大会·福州”-GPCR结构与功能分论坛在福州海侠国际会展中心101顺利召开。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的信号传导受体,涉及多种生理过程,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研究GPCR有助于理解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指导药物开发,为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哮喘等提供理论...
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重要的膜蛋白家族,能够响应多种外源性配体,参与调节人类生物学的关键方面。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的靶点是GPCR,用于治疗各种疾病1。配体结合到GPCR上会引起构象变化,从而使下游信号传导响应发生调节...
GPCR抗体药物的早期临床开发 在过去的十年里,一些GPCR抗体已经进入到了临床2期的开发阶段,总结如下: volagidemab(REMD-477;以前称为AMG-477)由科信美德开发靶向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正在作为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和2型糖尿病(T2D)开发。 glutazumab(也被称为GMA102或GMA105)由鸿运华宁开发靶向GLP-1受体的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