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近法皖、浙大家,远宗古玺、汉印,兼取金石文字素材,受启迪于邓、赵的创作思想与方法,并加以融会贯通,拓展、创造,最终形成雅正、雍容的篆刻艺术风格。从而确立了“黟山派”的印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士陵是一位于晚清印坛上具有开宗立派意义的大师,也可以说是...
黄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创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县人。黄牧甫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修养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群。其对邓石如、吴让之尤为心折,常常心摹手追。 黄牧甫以黟山派开山...
黄牧甫作品:意与古会 晚年黄士陵回到故乡黟县,修筑 “旧德邻屋”。后应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到武昌协助其从事书籍的辑著工作。黄牧甫作品:一尘不染 光绪三十年,黄士陵归老故乡。潜心研究篆刻艺术。1908 年正月开春,他还刻了一方 “古槐邻屋” 的印章,1909 年,黄士陵逝世,享年 61 岁。黄牧甫作...
黄牧甫作品:福德长寿 目前在牧心印社的篆刻老师中,只有炳平老师研习黄牧甫风格。炳平老师黄牧甫风格作品:月是故乡明 炳平老师的黄牧甫风格作品线条光洁整齐,笔画粗细均匀,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在刻制过程中,刀法精准,冲切有力,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黄牧甫印风的线条质感。炳平老师黄牧甫风格作品:暗香盈袖 ...
这位年轻人便是黄牧甫,时年三十三岁。在来到广州之前,岭南的篆刻艺术尚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虽有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气候。然而,黄牧甫的到来如同投入湖中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花。他以黟山派创始人的身份,汇聚了易大厂、李尹桑、乔大壮、寿石工、黄少牧、邓尔雅等印坛精英,共同传承...
1: 黄牧甫早年因太平军战乱背井离乡,去了江西南昌谋生。在南昌流落市井十多年。由于从小喜爱治印,至二十八、九岁时,他在南昌出版了《心经印谱》,显露了超卓才华,而此时作印多取法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等名家。2: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牧甫移居到广州,这时三十三岁。在广州结识了一批文士,而且他的印艺也为一些...
黄牧甫(1849-1908)安徽省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黄牧甫八九岁即操刀习印。到十四岁时,父母已相继辞世,随从兄在南昌开设照相馆,籍以糊口,期间开始了鬻印生涯。二十八九岁时,他在南昌就出版了《心经...
黄牧甫“金文入印”风格探析 蔡克非 黄牧甫是清末篆刻巨擘,是明清篆刻史上一座艺术高峰。本文以篆刻印文的形成原因、取法范围和与之相应的印风形态为切入点,对黄牧甫原印面及款识的风格进行解析,对金文入印在“戊辰生”“眉寿”等印中的体现与“金文入印”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金文入印这...
他是晚清印坛巨臂,在众人求变的呼声中,他不盲从,不妄东,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为印坛一代宗师。 黄牧甫(1849——1908),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 作者最新文章 国画之妙不在尺寸大小,全在境界,陈半丁花卉咫尺之内有大境界! 23小时前1433阅读 他的山水苍润秀美,简约疏放,一代巨匠陈半丁山水有超尘...
师从黄牧甫的李尹桑曾对自己老师的艺术风格有过这样的总结:“悲庵(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黟山(黄士陵)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在这本《黄牧甫篆书选》中得以清晰地感受到黄士陵篆书中具有的“吉金气象”以及他沉浸于三代古器物学积淀后熟练运用古文字于书法艺术的创作魅力。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