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仁举孝昭| 仁举孝昭 拟汉凿印,似略得其仿佛,牧甫。 2.00cm×2.00cm 青田石 |芙初| 芙初 芙初仁弟...
黄牧甫作品:美意延年 黄牧甫作品:意与古会 晚年黄士陵回到故乡黟县,修筑 “旧德邻屋”。后应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到武昌协助其从事书籍的辑著工作。黄牧甫作品:一尘不染 光绪三十年,黄士陵归老故乡。潜心研究篆刻艺术。1908 年正月开春,他还刻了一方 “古槐邻屋” 的印章,1909 年,黄士陵逝世,...
黄牧甫是晚清印坛上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是继吴让之、赵之谦之后,与吴昌硕双峰并峙于近代印坛的巨擘,他所开创的“黟山派”印风对岭南印坛有着深远的影响。2016年第2期《中国书法》推出“黄牧甫作品特辑”,大量刊出其篆刻原石、印面、边款及印稿等珍贵资料,其中多数为首次...
一八八二年,黄牧甫从南昌移居广州,他的篆刻也颇为人赏识。一八八五年,由于将军长善及其儿子志锐等人的大力荐举,黄牧甫于八月到北京国子监肄业,主要致力于金石学。在京期间,黄牧甫得到了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名家的指点,拓宽了视野,同时还参加了重摹宋本《石鼓文》的工作。一八八七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澄...
黄士陵的篆刻艺术开始出现独特的风格,这时“黟山派”篆刻艺术的雏形已经呈现。研究黄氏的学者认为此阶段是黄牧甫篆刻艺术的蜕变期。 黄牧甫在广州停留了13年,经过长时期艰苦细致的探索,遍摹了古印和当时各名家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由此而成为名重岭南的篆刻和书画大师,其篆刻艺术对当时的岭南篆刻发展起了...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1908年,黄牧甫病逝家乡。
7.《黄牧甫篆刻作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 8.《黄士陵印存》文物出版社,2010年。 9.《黔山人黄穆甫先生印存》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尺寸:1.7×1.7×3.3cm RMB: 80,000~100,000 编号:1920 黄士陵为刘庆崧刻 青田石方章(1890年作) 印文:劉聘孫 ...
(黄牧甫的“黟山派”)他的弟子李尹桑甚至将黄牧甫同之前的天才篆刻大师赵之谦相提并论。认为:“悲庵(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众所周知,篆刻宗师肯定不是天生的,他们都经历过漫长的临摹学习过程。而最典型的临摹样本当然是汉印,比如皖派名家吴让之曾...
——黄牧甫篆刻艺术赏析 文/韩春涛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黄牧甫承赵之谦印学思想而化为己得,并奋力实践,极为睿智的从明清上溯秦汉两周印典,以敏锐的视野广收博取,将赵之谦的“印...
黄牧甫篆刻的源头 清代的篆刻,有两位大宗师级的人物,分别是丁敬和邓石如。丁敬开创了浙派,丁敬之下,是”西泠八家”除他和钱松之外的另六家(钱松可能算是比较特别的存在);邓石如开创了皖派(有一说“邓派),邓石如之下,主要是吴让之。再往后,就是钱松、赵之谦、徐三庚、胡钁的皖浙横站,其中又以赵之谦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