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因“拥兵迎福王于江...
马士英先后到杭州、绍兴等地招募兵勇抗清,失败后又入太湖投长兴伯吴日生军中继续抗清。最终兵败,于太湖被清军俘虏,马士英拒绝投降清军,旋即被清军处死。马士英将抗清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管此前他的功与过,在这一刻,他是英勇的,他真正实现了与大明共存亡的诺言,比那些东林党人的气节不知高了多少倍。
众所周知,阮大铖与马士英相交莫逆,方国安父子是与马士英同处一个战壕的战友,东林党人说阮大铖、方国安父子降清,无疑在影射马士英也同时投降了。更为巧妙的是,东林党人并没有直接写明“马士英投降”,只是在《明史》中将马士英与降清的阮大铖交叉着写,顺带提了句马士英被清军处死,还毫不客气的将...
马士英是明朝末年的重臣,在弘光朝有拥立之功,因而成为了内阁首辅。由于其在弘光朝的地位,因此他被普遍认为要为南明政权的败亡负主要责任,在后世以奸佞的面目示人。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相传本为李氏子,后过继于马氏。万历朝1619年进士,一路升迁,于甲申年1644年时任凤阳总督。这时,由于马士英手握...
马士英的人生从此跌入谷底,一片灰暗。然而事实证明,马士英确实个搞关系的能手,十年后,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派上了用场,马士英终于时来运转。崇祯十五年,有人向时任内阁首辅周延儒推荐起用马士英,于是,马士英东山再起,重新出山,成为了凤阳总督。顺便说一句,推荐马士英的那个人名叫阮大铖,请记住这个名字...
马士英的结局异常惨烈。清军特意从北京调来擅长剥皮的刽子手,当众行刑三个时辰。多铎在给多尔衮的密信中透露了真实原因:"此獠在江南民间声望犹存,必须彻底毁其形骸。"这从侧面印证了马士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与官方史书的描述大相径庭。云南腾冲一座不起眼的祠堂里,供奉着"马将军士英之神位"。看守祠堂的老人说不...
马士英到官刚刚一月,就因为发文书取公帑数千金,馈赠给朝中显贵,为镇守太监王坤举报,被遣戍边。虽然,马士英的作为是官场惯例,不究,是惯例使然;究,就是违法。当时,东林党、复社集团的人还上书,称此是被王坤阉党构陷,帮他说了话。而阮大铖以前就是东林党人,为高攀龙弟子。东林党在宪司的领袖人物左...
与史可法出自东林党不同,马士英与东林党、复社、甚至于中立派关系都不睦。而在东林党人投降满清之后,作为歌功颂德的“先行者”,奉清为正朔的他们,也更是为自己洗白所需,于是作为弘光政权的文官一号人物,他们的对手马士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抨击对象。而这种情况也随着雍正帝、乾隆帝日渐加深的文字狱,而成为...
南京这时分为两派,一派拥立福王,一派拥立潞王,最终拥有兵权的马士英一派获得胜利,拥立了福王朱由崧。有拥立之功的马士英成为南京最有权势的大臣,史可法、左良玉都是左右时局的大臣。史可法被马士英排挤出京,去了扬州。左良玉因手下黄澍和马士英结怨,假太子一案爆发,左良玉趁机起兵要诛杀马士英,结果左良玉死...
所以,阮大铖在当时是一个大名人,马士英并不是唯一和他关系好的人,南方的士大夫基本上和阮大铖都有来往。而且,马士英与阮大铖的联系为私交,两人并未组成政治同盟,阮大铖上台后打压报复东林党复社,马士英还从中阻拦。要以这个说马士英为奸臣,无稽之谈。至于马士英的第三个罪行,就是他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