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就是《明史》中,对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两个奸臣之死,采取不肯定描述的原因。正是因为《明史》中对马士英和阮大铖如何死亡的不肯定描述,让我比较倾向于相信,两个奸臣或是坚持抗清,或是殉国,或是隐居。反正,没有投降过。马士英和阮大铖是不是好人?从历史记载看,肯定不是。特别是阮大铖,绝对是...
这时坚决维护马士英,并与他站在一起的是弘光帝。弘光帝不会忘记马士英的拥戴之功,当上皇帝之后,他内心里切实感到只有马士英是自己坚定的拥护者,是心腹。马士英稍有闪失或道到挫败则是自己的损失。所以他为巩固好自己的帝位,必须保护好马士英。当马士英荐举阮大铖遭到几乎举朝一致的反对时,弘光帝完全...
士英心意稍稍受挫,迟疑了一个多月,用安远侯柳祚昌的推荐,发中旨起用阮大铖为兵部添注右侍郎。左都御史刘宗周说“:杀魏大中的是魏阉,阮大铖是其主使。即使他才能果然足以使用,臣担心这种党邪害正之才,终会贻害世道。阮大铖此番进退,实关系江左的兴亡,乞请停罢这一成命。”有圣旨严厉斥责他。不久,阮大...
这样,马、阮成了方国安的座上客。他们共同对所遭不幸愤恨不已,必欲报这种无名之仇。他们投方国安所好,很快勾结在一起。尽管臣民士庶无一不对马、阮切齿痛恨。方国安却对其十分信任进而上疏请求令马士英入朝,立即遭到反对,张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而臣下要求遂杀马、阮的呼声仍然不绝,鲁监国却“...
《明史·奸臣传》中,有两位在南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一个是马士英,一个是阮大铖。 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权得以建立的最大功臣和推手,但弘光政权却非当时在江南一呼百应的东林党所推崇的政权。 原因是,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明神宗、万历皇帝第三子,也是最喜爱的儿子,母为郑贵妃)正是...
这里福人指弘光帝,因其原本福王,马指马士英。幕府句指阮大铖主掌的兵部,一再传递虚假的捷报事。形势危急,再也难以行骗而无捷可报之时,阮氏的戏曲歌舞却依然不衰,还有一对对联道:“福运告终,只看卢前马后;崇基尽毁,何劳东捷西沾。”这分明是弘光政权已被奸臣们搞垮,行将灭亡,卢指卢九德,即司礼...
马士英为实现自己把持朝政的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地把同党拉入朝中。其中引起极大风波的是让阮大铖复出。 几经周折之后,方得复出的阮大铖其受命为兵部添注右侍郎的时间虽在八月三十日,但早在弘光帝监国之初,他已同马士英紧紧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推行他们的计划。马士英在朝中的阴谋得逞,其许多点子都是阮大...
或许,这两位奸臣也是被逼的。阮大铖或许想效力清朝,但不被允许。他们与江南文人的恩怨太深,清朝怀柔江南文人,无法容忍让他们效力。江南文人集团的压力使得编纂者无法在正史中明确揭示马士英和阮大铖的真实死因。江南文人反清的情感,令这两位奸臣在历史中扑朔迷离。结语:历史的真相与文人的困境 马士英与阮大...
闲话《桃花扇》人物马士英和阮大铖 马士英(公元1591-1646年),字瑶草,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年累间迁郎中、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崇祯三年(1630)任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升宣府巡抚,未几因以公帑贿赂权贵被太监王坤举发,罢官,乃流寓南京。在南京与因阉党逆案而遭削职的阮...
这里福人指弘光帝,因其原本福王,马指马士英。幕府句指阮大铖主掌的兵部,一再传递虚假的捷报事。 形势危急,再也难以行骗而无捷可报之时,阮氏的戏曲歌舞却依然不衰,还有一对对联道:“福运告终,只看卢前马后;崇基尽毁,何劳东捷西沾。” 这分明是弘光政权已被奸臣们搞垮,行将灭亡,卢指卢九德,即司礼太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