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特点上,陈与义感怀诗以时事入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再有,陈与义的这类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他的感怀诗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具备忠诚坚定的信念,还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写景咏物诗,观察入微,描绘细腻。
总之,在对陈与义与杜甫的近密对比中,作者充分考察了陈、杜二人在观察世界和诗歌写作等方面的异同,为读者描述了陈与义“破茧成蝶”的精彩历程:通过努力成为“杜甫”,陈与义成功地重新发现自我,最终成为了“自己”(第9页)。近密诗学的提出:自然与诗人 自然与诗人的关系,是该著探讨陈与义诗歌的另一条重要脉络。
《襄邑道中》是陈与义在政和七年(11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当时,陈与义担任开德府教授的任期已满,正准备前往京师开封等待新的任命。这次行程对陈与义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不仅完成了任期,而且有望获得更高的职位,因此心情格外舒畅。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与义此次入京正值春末夏初...
陈与义最有名的诗词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临江仙》 《发商水道中》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送人归京师》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清平乐(木犀)》 《邓州西轩书事十首》 《道中寒食》 《观雨》 《焚香》 《清明二绝·其二》 ...
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 其二 宋 · 陈与义 祝融回禄意佳哉,挽我梅花树下来。一夜东风不知惜,月明满树十分开。首句:“祝融回禄意佳哉”“祝融”和“回禄”在古代都是火灾的代称。这里诗人用这两个词来暗指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火灾。“意佳哉”则是一种反语,表面上是说火灾似乎有意为之,实际上...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今河南洛阳人。荣登宋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寻谪监陈留(今属河南开封)酒税。后拜中书舍人,迁吏部尚书,出知湖州。绍兴六年(1136),拜翰林学士。因名相张浚提携,他于绍兴七年(1137)正月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陈与义是两...
本文陈与义的五首诗词:《宣风楼》中“放出青山分外奇”一句,写尽了雪后初晴、山色重现的惊喜与壮丽。《放慵》里“放慵真有味”道出了诗人于俗世纷扰中求得片刻宁静的珍贵。《竹》的“又携疏影过窗纱”,将月下竹影的朦胧与动态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出山二首其一》的“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寥寥十字...
在南北宋之交,最为杰出的诗人非陈与义莫属。他的诗雄浑悲壮,一生追求自然诗境,虽然他并非江西人,但他是江西诗派代表之一,在诗歌创作与诗论方面推动了江西诗派的发展。他被称为“诗俊”,诗歌创作尊杜甫与王维,在诗的句式、选题、风格、精神上,都与杜甫、王维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陈与义十首诗...
陈与义诗学杜甫,诗风悲壮雄浑,感慨多端,此咏史诗是其七律中最接近杜诗的一首,沉郁蕴藉,抒发了他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首联交代地点和事件,以《三国志》起笔,奠定全诗的咏史基调,首句写巴丘的重要性,次句写来巴丘的原因。三分书即《三国志》,由史学家陈寿...
陈与义是两宋相交时代的著名诗人,被尊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江西诗派的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也被后世人赞为“南渡诗人之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把陈与义的诗命名为“陈简斋体”。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陈与义的“成名作”。和张规臣水墨梅(其三)宋 陈与义粲粲江南万玉妃,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