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宗师陈与义的七绝4首,师尊杜甫,笔力横空,疏朗明快 陈与义,1090—1138 年, 宋洛阳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号简斋。陈希亮曾孙。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充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金兵破开封,避乱南下。高宗绍兴元年至行都绍兴,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工诗,初学黄庭坚...
总之,在对陈与义与杜甫的近密对比中,作者充分考察了陈、杜二人在观察世界和诗歌写作等方面的异同,为读者描述了陈与义“破茧成蝶”的精彩历程:通过努力成为“杜甫”,陈与义成功地重新发现自我,最终成为了“自己”(第9页)。近密诗学的提出:自然与诗人 自然与诗人的关系,是该著探讨陈与义诗歌的另一条重要脉络。
在写作特点上,陈与义感怀诗以时事入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再有,陈与义的这类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他的感怀诗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具备忠诚坚定的信念,还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写景咏物诗,观察入微,描绘细腻。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 管理 百科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如何理解小说《亮剑》尾声中将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作为田雨的绝命词?
宋:陈与义《襄邑道中》这是一首行旅诗,记录了诗人舟行江面的愉悦感受。两岸一片花红柳绿,落花随风起舞飘落到水中,把我的小船映照得微红。船儿轻快地行驶在江面,只有半天的功夫,百里榆堤就被远远地甩在身后。我躺在船板上仰望着满天的云彩,白云似乎一动不动,却不知其实我在动,云也在动!自然轻快又...
在本文陈与义的五首诗词中,《登岳阳楼·其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襄邑道中》以自然景象为主,诗人通过船行途中看到的飞花、榆堤和不动的云,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哲理性思考。《春寒》通过对海棠花在寒冷春天中顽强盛开的描写,象征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陈与义《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
南宋著名诗人陈与义《感怀》抒发其宦海沉浮之感。少时渴望功名,今却扶杖送夕阳,草木元气浮,山河接故乡。为官多舛,搜诗苦心。与陈平共羁旅,世事纷扰皆付酒觞。陈与义因宰相王黼得徽宗赏识,又因王黼失势被贬。贬谪让他醒悟官场残酷,雄心成笑谈。宋人冷静,悲喜皆淡。陈与义于陈留虽心情不佳,却在清闲与山水中...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今河南洛阳人。荣登宋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寻谪监陈留(今属河南开封)酒税。后拜中书舍人,迁吏部尚书,出知湖州。绍兴六年(1136),拜翰林学士。因名相张浚提携,他于绍兴七年(1137)正月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陈与义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