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医家“阴火”理论及“相火”理论相互联系。李东垣基于“脾胃衰则百病由生”提出“阴火”论,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功能失常,湿浊下流于肝肾,而后乘其土位形成,主要因素有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其产生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至于相火,李东垣认为生理的相火藏于命门之中,为一身元气之根源,病理的相火是阴火上乘于心,...
浅论阴火阴阳为对待之词,水火乃其征兆,故依原始属性区分:火应为阳,水应为阴。何以又有阴火之论?我以为这是区别于“阳火”的。故阴火乃阳中之阴者,临床多表现为不足之证;阳火为阳中之阳者,临床多表现为有余之候。“阴火论”创始于东垣,发展于后世,现综合文献、结合临床,试作初步探讨。(一)阴火的产生途径...
脾气下陷则“阴火”上升而乘土位,东垣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气皆不足也”(《脾胃论·睥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这说明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则...
运用“阴火论”学说治疗假热证时强调,一定要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仔细察小便、察舌、望神色、听声息等,从错杂的症状中透过“热”“实”的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临证时须抓住如下几点: 1.该类疾...
火生土,当正常时,火与土平衡。 如果脾胃虚,则失衡,心火相对亢盛而产生心火,心火入血产生阴火。 这是产生阴火的关键节点。 因此,见脾胃虚,用竹叶,少用点,防止产生阴火。 尤其是治高血压,只要脾胃虚,肯定用竹叶,多用点。 是取李东垣之意,四君子汤加竹叶。
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 石志敏1,穆世英1,陆昕2,陆霞1 1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唐山063000;2开滦总医院 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乘虚而入等9方面对李...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
第一,东垣运用阴阳学说将人身生理之火分为阴和阳,《内经》称之为“少火”,同时又根据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把属于人身阳气的生理之火又分阴阳,在《脾胃论》中引用《内经》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立论之据,以区分阳气精和柔之不同作用,因此运用阴阳学说将生理之火分为“ 阴火 ”和...
1.郑钦安之阴火论 阴火之说,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坎卦解》称之为“龙雷火、无根火、阴火、虚火”等说法,他的这种说法是指出,这种阴火的发生,即“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同上》),既后世所说的各种虚火、虚热等称乎...
阴火证的本质,其为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阴火证——阴火上潮。因此,潜阳封髓、扶阳抑阴就是其治疗大法。郑钦安指出:“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