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阴火形成路线1中,心火食脾胃元气,发为阴火的角度是前所未有的。因为默认“君火不动”,所以后世把内伤妄动之火都归因于相火。东垣却独辟蹊径,认为火土母子之间有承亢关系,并且是推动脾胃病发展为内伤虚损的第一把火。🔥 继而根据人体的生理,发展成水火两种相对不平衡的状态,“始为热中,末为寒中”,或者...
乃人之脾胃气衰,本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因元气上升。”《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泻阴火,以诸风药”“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脾胃论·君臣佐使法》曰:“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如鼻流清涕、恶风,或...
由于心不主令,有邪则心包代受,因此阴火上冲时,心包相火也会受到扰动,从而出现大热、烦渴、脉洪大等热证症状。简而言之,“阴火”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受损、脾气下陷、湿热内蕴有关。 我个人理解,“阴火”的产生其实是由于虚损导致人体脾胃的气机升不上去,湿气下陷,从而导致心火炎上,人体出现了一些热证。 三 接下来,...
读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虚火”常用方经验分享)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
阴火 01 阴火的产生 在充分掌握了《内经》关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后,李东垣通过临床观察,提出了著名的“阴火”理论。在《脾胃论》中,李东垣对“阴火”的含义进行了阐释,“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
《脾胃论》治疗阴火之法: 1*甘温补中。脾胃阴火是由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损伤脾胃始得,东垣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以黄芪、人参、炙甘草温补脾胃,并认为以上三味是“除湿热烦热之圣...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出自《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是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变生诸病。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发而散精,元气才能充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才能维持正常,外邪才不能入侵。若...
因此,脾胃与元气的关系,是《脾胃论》论述的重点之一。 在《脾胃论》中,脾胃的功能被描述为“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这里的“甘温”指的是脾胃喜温恶寒、喜燥恶湿的特性,而“重升举”则是指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脾胃功能正常时,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使元气充沛。
阴字一解,阴火涵义自明。在此,东垣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乃内生之火,其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机为脾胃受伤,气机升降失常,“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机郁闭而生内热。本论引《内经》原文为纲.概述了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及脾胃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此段引文亦可...
在《脾胃论》中,李东垣有这样的论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