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称这种“内热”为“阴火”,与“阳火” 是相对而言的。他反复说明“外感六淫致病,属阳;饮食劳倦内伤为病,属阴。”(潘华信“论东垣阴火证治之名实”)阴火的形成因素,是“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与“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
李东垣的“阴火”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来源《内经》“阴虚发热”,见于《素问·调经论篇》又云: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里的“阴”指五脏六腑,“阴虚”则为脏腑受伤,这类火热性的疾病称为“阴火”。 此“阴火...
在《脾胃论》中,李东垣对“阴火”的含义进行了阐释,“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
李东垣的阴火论李东垣的阴火论 上述讲的这些方剂作用清虚热兼养阴血,用药规律就是滋阴清热的药物配合清透浮热的药物,如果热盛耗津严重,还要加上养阴血的药物,来清除身体的虚热,去骨蒸潮热。 身体的这种虚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是李东垣所说的“阴火论”,关于“阴火论”和对“阴火”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阴火”实质为气虚发热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以及“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强调“阴火”是由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损伤脾胃始得,故要以黄芪、人参、炙甘草温补脾胃,以复其...
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乘虚而入等9方面对李东垣“阴火”病机的实质进行探讨。 阴火;病机;《脾胃论》;李东垣 ...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著作颇多,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1].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提出的创造性论点,如内外伤辨惑论、内伤脾胃论和与之相关的阴火学说...
第一,东垣运用阴阳学说将人身生理之火分为阴和阳,《内经》称之为“少火”,同时又根据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把属于人身阳气的生理之火又分阴阳,在《脾胃论》中引用《内经》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立论之据,以区分阳气精和柔之不同作用,因此运用阴阳学说将生理之火分为“ 阴火 ”和...
“阴火”与“火郁”的鉴别 李东垣除论述了“阴火”的理论和治法方剂外,对于“火郁”的病机阐释和治法方药也有着诸多见地,且对二者有明确的区分。诊法上,李东垣运用脉症合参的方式对“火郁”病进行明确诊断,“治男子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