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3、感知《红烛》表达的“三美”。一、课前导入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诞生书香门第,自幼宠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 年考...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制造力量。 2.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育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力量。 3.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领悟红烛...
《红烛》闻一多教案(优).pdf,《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课前预习 1、查阅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一、课前导入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闻一多学校以的致命伤 1916 年开头到 192019201921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 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由于就是有色...
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知《红烛》表达的“三美”。一、课前导入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闻一多《红烛》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
一、导入教师从“意象”这个概念的解析入手,帮助学生领悟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包裹,也会形成不同意象的原理,尝试用举例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蜡烛”这个物象在李商隐和闻一多的诗中,所形成的意象有着怎样的不同,也就是“蜡炬”和“红烛”的不同 二、学生自读《红烛》一诗 ...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2.2红烛/闻一多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三美”原则;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作用; 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解构”的方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领悟“蜡炬”和“红烛...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