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命论》在理论意义上与王充的《逢遇》《累害》等篇宣传命定论的命意相同,然统观全文,实为慷慨发愤之作。文章处处言命,然主旨却不在谈命,而是借题发挥,抨击官场、世情的种种丑恶。其后刘孝标作《辨命论》,引申李康之说,语意则更为愤激。《运命论》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内容繁富,思想复杂。文...
作者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社会隐伏着深刻的危机,个人又心怀不遇明时、穷达无常的感慨,因而发为此论,可以说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文中表示“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要“不乱于浊”“不伤于清”,表现了处于乱世中的正直知识分子所特具的人格和骨气,而对...
11.“是以圣人居穷达如一也。” ——李康《运命论》原句解读:圣人在困顿与显达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此言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夜骅点评:心静如水方能洞察秋毫,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其能处变不惊。12.“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命,亦不能兴其功也。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行也,而名不彰...
《运命论》是三国时期魏文学家李康的作品。这是一篇亦骈亦散的论说文,主要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出处间的关系。 文中提出 “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还主张 “乐天知命”,告诫人们应明哲保身。 联系魏晋时代背景及作者境遇,这些观点曲折地表现出其人格和骨气。该文...
“乐天知命,故不忧 。”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在《运命论》中被李康引用,传达出一种顺应天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顺应天道,安于自然,了解自己的命运并坦然接受,就不会被忧愁和烦恼所困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四处讲学,致力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然而,他的...
千古奇文《运命论》,看懂了此文你就明白了人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释义】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正是因为它善于居于低处。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处世哲理。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所归者,以其善下之也。"这句话与老子所说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遥相...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这句话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李康的这句话可谓是中国人寻找到嫉妒行为最早的记录,它揭示了人性中可怕的一面,人们普遍存在嫉妒心理的情感行为。② 著名国学...
一个人命苦的时候,看懂《运命论》里的4句话,就时来运转了 三国之后,晋朝成立,然后进入南北朝,时局动荡不安,大地烽烟四起,底层的人如草芥一样,苟延残喘地活着。李康忧心忡忡,写下《运命论》,感怀于兴衰荣辱,从无常之中看到平常,引领人生方向。人在命苦时,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从来没有顺...
古文观止运命论解析 《运命论》作为《古文观止》中收录的经典篇目,是三国时期李康探讨命运与人事关系的哲学名篇。这篇论说文章以"治乱运也,穷达命也"为核心观点,通过层层推理论证,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对天命与人力关系的深刻思考。 一、 《运命论》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后被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
#命运##运程# 《运命论》原文及译文 李康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