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曾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体现了( ) A. 苏轼作品有婉转含蓄意味 B. 绘画便于营造诗
苏东坡在《跋秦少游书》中说:“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矣。”从苏东坡的跋语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诗与书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诗与书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实质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紧密结合的关系。纵观...
除了王维这个历史的先例之外,苏轼还为他的文人画理论找到了现实的依据,这便是同时代的画家文同。他在《题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在这里,苏轼指出文同的画与其人、其德、其诗、其文、其书应当...
! ! !"""东坡有云 “ 诗不能尽 溢而为书 变而为画 皆诗之余。 ”虽然将文学与书法分出先后关系似有失偏颇 然而这位集文学家与书法家为一体的大文豪却一语道出了书法与文学紧密的内在联系。翰墨之道 本于书写文章著作的需要而发端 “ 文章之为用 必假乎书 书之为征 期合乎道。 故能...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反映出( )
苏轼“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诗书画三绝。他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论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吾于此语,尤为会心,以“禅”证之,先作《画禅记》,再作《书禅记》,今作《诗禅记》。诗禅者,意在以诗悟禅,若句句直奔禅旨,反而不妙。诚如古人所云,语...
虽文同善画墨竹之名,振于当时,响彻后世,然苏轼却道: 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在苏轼眼中,文同最贵重的是“德”。德在此处,必然是指德行品操,但“德”字本身也有合乎天道、顺应自然的...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就是说,书画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诗。唐代张怀瓘《书议》中就提出了“兼文墨”的主张,的确,中国书法的大家无一不是兼通文学,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 ⑤这种超逸脱俗、不可名状的书卷气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非刻意描摹所能得...
依据题干“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格,润而不滑的韵味”可知,体现的是文人画的写意的特点,AC两项是人物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是花鸟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是文人画,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文人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