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是空白、空性光明的意思。就这样,孙陀罗难陀由观鼻端白光,最后证得了鼻识的空性,获得了圆通。 鼻根对香尘而产生鼻识。前面香严童子以觉悟香尘、证得空性而入圆通,周利槃特迦是觉悟嗅闻,证得鼻根空性而入圆通,这里孙陀罗难陀是消灭分别,证得鼻识的空性而入圆通。这是从根、尘、识三个方面分别解结的...
佛家教人修定要调好呼吸,持出入息,制心一处,其方法就是“观鼻端白”,使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心息相依,把两个神经中枢协调为一个统一的司令部,那就是大脑皮层最好休息的时候,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最佳休息态,这时身体内部的各种内分泌、激素、腺素,就自然而然的会自我调整到最佳状态,...
所以说,这一点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把注意力放在鼻端,或者某个位置上。你随息就随息,观察呼吸就观察呼吸,没必要刻意纠结注意力放在哪一点,注意力放在哪一个位置上。当然,你可以像有些经典里面所说的,把注意力安住在鼻端白的位置,也就是鼻端。渊回认为,当然不一定对,这只限于一些...
“唯观鼻端白”出自宋代释文珦的《山中吟》。“唯观鼻端白”全诗 《山中吟》宋代 释文珦 自为山中归,屡见岁华易。不问眉间黄,唯观鼻端白。水石尽成趣,渔樵或争席。尘世未归人,营营复何益。《山中吟》释文珦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山中吟》朝代:宋代 作者:释文珦 译文:我自己回...
“观鼻端白”亦即“视鼻端白”,此处说“观”说“视”,均指“内观”、“内视”。盖观(视)为心法,鼻端为色法,白为息法,统色息心法于此一句中,故名为“要诀”或称为“极则”也。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
“坐观鼻端白”出自宋代洪咨夔的《净梵僧颐蒙堂》。“坐观鼻端白”全诗 《净梵僧颐蒙堂》宋代 洪咨夔 山下有雷颐,山下出泉蒙。主静山之体,养正静之功。闲闲六窗明,寂寂万籁空。坐观鼻端白,岩花自春风。作者简介(洪咨夔)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
就这样,孙陀罗难陀由观鼻端白光,最后证得了鼻识的空性,获得了圆通。 鼻根对香尘而产生鼻识。前面香严童子以觉悟香尘、证得空性而入圆通,周利槃特迦是觉悟嗅闻,证得鼻根空性而入圆通,这里孙陀罗难陀是消灭分别,证得鼻识的空性而入圆通。这是从根、尘、识三个方面分别解结的例子。
“观鼻端白”亦即“视鼻端白”,此处说“观”说“视”,均指“内视”、“内观”。盖“观”(视)为心法,“鼻端”为色法,“白”为息法,统色、息、心法于此一句中,故名为“要诀”,或称为“极则”也。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观鼻端白”实际就是观(般若...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我虽然作了比丘,受了三坛大戒,但是定力不够,就是心常时散乱,没证得无...
于是佛祖教他全部换上稀疏松软的衣服,“观鼻端白”,最初他仔细认真的练,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出现了奇迹,“见 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竟然能看到世界到处是虚净,“犹如疏璃”,即象透明的玻璃一般,烟慢慢地散开和消失,“鼻息如白”,心情开朗,炼精化气, 而且所练的气,“化为光明”,于是他终于晋升为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