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深海一号”船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9月23日至25日停靠香港,这是“蛟龙号”首次访问香港,其间科学家们还将为香港学生进行科普讲座。据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早在2013年“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就有香港的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近期“蛟龙号”历史上的首...
作业区天气晴朗,潜航人员和技术保障团队各就各位。按照平板电脑上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工程师们对“蛟龙号”各系统的100多个检查项逐项检查。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工程师刘坤关上了“蛟龙号”的舱盖。船时7时,“蛟龙号”准时入海。“蛟龙号”从“深海一号”船后甲板推出,并被绞车牵引布放至海面,一眨眼的功夫,...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海探索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自2009年至2012年间,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的海试,证明了其集成技术的成熟。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实现了全球99%以上海洋...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5日电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新华社记者王聿昊 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
300次,“蛟龙号”顺利完成!船时2024年8月18日13时许(北京时间8月18日11时许),抵达西太平洋首个作业区的“蛟龙号”搭载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张奕完成航次首潜。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自2009年8月3日首次下潜...
深海一号(Shenhai-1),是中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2017年9月16日在武汉开工建造,建成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告别“向阳红09”船,迎来自己的专用支持母船。2018年12月8日,深海一号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水,续航力超过12000海里,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2018年12月20日,深海一号当选为2018...
蛟龙号采集到神秘未知生物,2015年1月蛟龙号采集到的未知生物。“蛟龙号”介绍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
9月1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维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个潜次下潜作业。科考期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18次下潜作业,搭载十余名中外科学家探索深海。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9月11日,“蛟龙号”结束下潜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维嘉海山完成2024西...
新华社“深海一号”8月28日电(记者王聿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8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研人员张睿妍和王琪从4706米深海采集到5种生物样品。当日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处海盆进行,最大下潜深度4706米。“海底地势平坦,布满直径1厘米至4厘米的黑色结核。我们在海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