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蒲类津》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戍边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二句言诗人黄昏远望,禁不住客愁涌上心头;中间六句写边塞景色,诗人的豪情壮志便在这荒凉的边疆景物中引发出来;最后四句由见闻的描写转而抒发诗人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全诗通过对征战生活与战地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思乡情结。格调悲凉...
译文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注释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是唐朝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之一,作品简介:这首诗大约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骆宾王随军征战到蒲类津(今新疆巴里坤湖东南岸),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将眼前景、心中情诉诸笔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辗转征战的境况。诗词正文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从此他在西域从军长达三年,成为真正从军并来到边塞的诗人。有一次行军来到庭州蒲类县,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便驻扎在渡口。他举目四望,心情复杂,一首诗歌便在此时酝酿而成。《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
在这点上,骆宾王的贡献更为突出。他亲身经历了久戍边疆的生活,用诗歌来尽情讴歌。这个前所未见的广阔天地,带给诗人的感受是那么新奇,边地生活,扩展了诗人的视野,边塞诗也扩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夕次蒲类津》为代表的这类题材作品的出现,从思想内容上给初唐的诗坛注入了一派生机。
《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将眼前景、心中情诉诸笔端,写下这首诗。
骆宾王 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鉴赏:全诗借汉喻唐,写诗人某夕在蒲类津停宿时的感想。 边秋朔气,灶火风烟,笼罩着肃杀的边塞氛围。蒲类津,在今甘肃省。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骆宾王xī cì pú lèi jīn yī zuò wǎn pō pú lèi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èr tíng guī wàng duàn,wàn lǐ kè xīn chóu。shān lù yóu nán shǔ,hé yuán zì běi liú。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
《夕次蒲类津》这首诗,据推测可能在薛仁贵大非川战败后,骆宾王在蒲类津(今新疆巴里坤湖东南岸)宿营时创作。诗中,他以低沉的调子开头,表达了对战争失利和归期遥遥的深深忧虑,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两句,诗人借景寓情,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