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董秋斯,原名绍明,1899年生,下隶静海(今属天津)人,文学翻译家。建国后,历任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席、《翻译》月刊主编、中国作协编审、《世界文学》副主编。个人履历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底参加北伐战争,在11军政治部工作,主编《血路》月肼。1930年参加左联和社联的发起工作,并主编《国际》月刊...
后来,董秋斯与美国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相识,并陪同她拜见鲁迅先生,进而三人间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转年,经史沫特莱介绍,并征得中共地下组织同意,董秋斯夫妇参加了第三国际东方局的工作,被派往广东执行任务。任务完成后,董秋斯肺病进一步恶化,便被调往上海边工作、边治疗。 1934年,董秋斯在北平协和...
列夫・托尔斯泰 / 董秋斯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1/117人评价 > 更多版本(138) 大卫·科波菲尔(1958)[译者] (英)狄更斯 / 董秋斯 / 人民文学出版社 8.6/490人评价 > 更多版本(116) 马背上的水手(2004)[译者] (美)欧文·斯通 / 董秋斯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这一番话启发了董秋斯,他下决心放弃当作家的理想,扬长避短,当个职业翻译家,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盗天火”。 一九三〇年,董秋斯参与了“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的发起和筹备工作,还担任了“左联”刊物《国际评论月刊》的主编...
可以说董秋斯是一个精通外语,有勇有谋,并且心怀国家和民族的饱学之士。董建民跟着他学习再合适不过了。 除却翻译家和学者的身份之外,董秋斯还是一名秘密而光荣的中共地下党员。 自此,董建民便跟在董秋斯身边学习文化知识。在叔父的熏陶下,董建民接触的书籍都是些抨击时事,针砭利弊的刊物。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在这些刊物的...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建设 陈福康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有关翻译理论建设的工作,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最初在这方面发表议论较多、较深刻的,当推董秋斯。董秋斯(1899-1969),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求思等。河北静海(今属天津市)人。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曾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
董秋斯(1899年-1969年),原名绍明,笔名求思,天津静海人,中国文学翻译家。 生平 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底参加北伐战争,主编《血路》。 1930年参加左联和社联的发起工作,并主编《国际》月刊...
董秋斯,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河北静海县(今天津市人)。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院文理科。同年底参加北伐战争,《血路》任月刊主编。1926年在上海结识美国革命女作家史沫特莱,陪同他会见鲁迅,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上海翻译工作之担任翻译。者协会主席,《翻译通报》主编,《翻译》月刊主编,中国作《世界文学...
> 我来写笔记 >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isbn: 7300046347 书名: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 页数: 2012 译者: 董秋斯 定价: 68.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无盘) 出版年: 2004-1-1...
董秋斯译本的用词比较规范,语言质朴自然,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而刘辽逸译本的用词则更加丰富多样,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两代译者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观念。综上所述,战争与和平的两个译本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说哪个更好。董秋斯译本忠实于原文,语言规范严谨;刘辽逸译本则注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