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印光法师在《增广文钞卷》中这样写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害怕遭受恶果,因此在因地行持时就预先就断除了恶因,待到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才行。而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
阿弥陀佛,施主所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之原文,实乃出自佛经。此句意为,菩萨因深知因果报应之理,故对起因极为谨慎,唯恐种下恶因,而众生则往往待到恶果显现时,才感到畏惧与懊悔。 具体原文,虽因佛经众多,难以一一指明出处,但此理念在多部佛经中均有体现。例如,《印光法师文钞》中便有提及:“经云,菩萨畏因,...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出自印光法师的《印光法师》。原句: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意思是:相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经常保持敬畏,因为敬畏而不敢去做坏事,而不信因果的人,他的内心常常肆意妄为,无所忌惮。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印光法师在《增广文钞卷》中这样写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害怕遭受恶果,因此在因地行持时就预先就断除了恶因,待到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才行 而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
第一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地藏经》中有言:“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佛家看来,凡夫众生心地不清净时,言行举止,都是在造作恶业。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无不是因,无不是果。 所谓自种善恶因,自得苦乐果。作为凡夫的我们,因为无明愚痴,乐果现前时容易忘乎所以,苦果现前时,又常...
经书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唯恐招感恶果,所以断除恶因。恶因断除,恶果就无从生起。 众生争作恶因,导致承受恶果。受恶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忏悔过去的罪业,又更加造作恶法来加以对治,那么怨怨相报,经长久劫不能止息。能不悲哀,能不畏惧吗?
出处:印光法师所著的《印光法师》释义:因为菩萨是正等正觉,对因果就看得清清楚楚,明白有因才会有果,所以菩萨害怕造恶因,就是善因也不会执着了。而未觉悟的凡夫不懂因果不信因果,恶报来临就想方设法躲避,躲不掉就恐惧害怕绝望,善报来临就贪着、执着,最后善报转化为恶因!
经书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唯恐招感恶果,所以断除恶因。恶因断除,恶果就无从生起。 众生争作恶因,导致承受恶果。受恶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忏悔过去的罪业,又更加造作恶法来加以对治,那么怨怨相报,经长久劫不能止息。能不悲哀,能不畏惧吗?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害怕原因,而大部分的人,即众生,更害怕结果。 这句话出自印光法师所著的《印光法师》,主要说明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
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出处同上)问:曾闻大法师讲众生不离因果,但听学问家说因果二字太幼稚,虚妄无有,然则佛戒因果有何用处?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其两者所言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