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它主要体现了佛家的理念:人的本心本来是清净的,只要...
“明镜亦非台” 是说这面纯净的镜子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放置在台架上的东西。这是在进一步否定把心的纯净状态物质化的观念,心的清明不是依靠一个具体的、外在的承载物来体现的。“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说从本质上来看,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这是一种佛教的空性观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出自六祖慧能大师,是禅宗思想中的经典表述之一。慧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唐代高僧,禅宗南宗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生平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幼家境贫寒,却以砍柴为生,一日听闻《金刚经》而心生顿悟,决定出家修行。后...
菩提是个觉悟,哪里有什么树可言,心如明镜一般,又哪里来什么台;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又何来惹尘埃一谈?还有人将其理解为:人的身体就犹如菩提树一样,有根,心灵就像明镜台一样,敞亮。但是明镜有时候也会变得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时常擦拭它,以免它惹上灰尘,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总言之,有各种各样不同...
"本来无一物"表达的是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没有任何实质性存在。"何处惹尘埃"则是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污染真如本性,因为它是空性,无所执着。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追求内在的觉悟和清净,而不是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和形式。只有真正的理解空性,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不被烦恼所侵扰。
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自唐代六祖慧能所作《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
4. “菩提本无树”意味着真正的觉悟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式。5. “明镜亦非台”说明清澈的心灵不是依托于某个固定的存在。6. “本来无一物”指出万物本空,一切皆为幻象。7. “何处惹尘埃”则是说既然一切皆空,又怎会受到尘埃的污染。8. 慧能的这首诗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认识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
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 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