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d医学上参数可更准确的反映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抗菌作用的时间过程,根据pk/pd理论制定给药方案,可有效提高病原菌清除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细菌耐药产生。pk指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pd指pharmacodynamics即药物效应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与作用效应强度的关系。pk代表药物...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即ADME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
抗菌药物的PD主要研究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反映药物的抗微生物效应和临床疗效。通过对抗菌药物PD的研究,可以确定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抑制或杀灭效果,相关的指标包括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最低有效浓度、防耐药突变浓度、异质性耐药、联合抑菌指数及血清杀菌效价等。 1.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1.3.3血药浓度法与生物效应法相结合研究中多将血药浓度法分别与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累积法相结合,应用PK-PD模型时,利用同一含药血清,按2种方法同时开展研究,可避免因环境等多种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寻找二者间的关联性,准确衡量药物体内过程,有利于全面分析各药味的主要有效成分与药效的关系。侯健等[40]采用药理...
抗菌药物PK/PD是将药物浓度与时间和抗菌活性结合起来,阐明抗菌药物在特定剂量或给药方案下血液或组织浓度抑菌或杀菌效果的时间过程。因此,基于PK/PD原理制定的抗菌治疗方案,可使抗菌药物在人体内达到最大杀菌活性和最佳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抗菌药物PK/PD理论已应用于指导抗菌新药临床...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为亲水性,具有时间依赖性,%fT>MIC为此类抗生素的PK/PD目标。对于重症患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给药间隔,药物浓度应维持在4-5倍MIC来保证临床治疗成功率,且给药间隔药物浓度>4×MIC时即可有效抑制耐药的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存在着抗生素后效应(PAE),因此,在相对较短的%fT>MIC即可...
第二部分 常见感染性疾病、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及低蛋白血症患者抗菌药物PK/PD的特点与给药方案优化 一.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气管、支气管和肺实质感染,最常见的是由细菌与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
PK 和 PD 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PK 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而 PD 描述了药物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效果。例如,某种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但血药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通过 PK/PD 研究,我们可以确定...
研究结果显示,与快速推注比较,静脉缓慢滴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哌拉西林4 g,滴注3 h,1次/8 h或美罗培南1 g,滴注3 h,1次/6 h),可获得更高的PK/PD靶值达标率。亲脂性抗菌药物如替加环素负荷剂量100 mg,接续50 mg,1次/12 h也显示出良好的皮肤软组织渗透性。SSTI导致的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时,...
药物在体内递送往往受到各种生理和病理屏障的影响,包括肝代谢、肾过滤、免疫清除以及各种器官和组织屏障(如上皮-内皮屏障、细胞外基质屏障和细胞膜屏障)。另外,传统化学药物在体内的应用往往受溶解度低、保留时间短、生物利用度不理想、靶向能力较差等限制[1,2];而大分子药物,如核酸和蛋白质,更容易被循环或组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