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名字“轼”,寓意着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的精神。他生性豁达,热爱交友与美食,更钟情于游山林、品茗香。其作品繁多,包括《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苏轼《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行楷书法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纵长9公分,横宽258公分,共计六十六行字,字迹清秀,笔法流畅。虽然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失,但明代文徵明为其补书,使得这幅作品更加完整。《赤壁赋》是苏轼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时所写。他遥想八百多年前...
苏轼的书法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书法创作上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注重对内在精神的追求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擅长写行书楷书创作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经典法帖宋·苏轼《赤壁赋》(高清版)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州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苏轼所作的赋,记载了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所见所感。 此帖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笔墨丰润沉厚,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绵里裹铁”。 明代董其昌曾评价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
苏轼《前赤壁赋》 卷 纸本 行楷书 23.9×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晚年也深爱苏轼的书法,临写过很多苏轼的书法作品,《赤壁赋》就是其中之一。启先生还为此作了跋文,对此幅墨迹作品作了一些考证:此赋墨迹前损三十余字,文征明跋称补其缺文,谛审跋字,实出文彭之笔。补字松散,亦非衡山的笔,殆亦三桥手脚也。启老的临帖作品入古而又能出古,自有...
《赤壁赋》章法行气贯通,意在笔前,疏密有致,上下紧、左右松,通篇墨色协调,有法有化,一气呵成。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作为千古名篇,很多书法家都临摹过,比如赵孟睥文徵明、王宠,他们的书技不逊于苏轼,但他们的临摹本中都很难再重现东坡居士书法的韵味。苏轼在书法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大胆的创新,他曾经说...
苏轼书法《赤壁赋》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是由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所书,以行楷书体书写,笔法灵动,姿态优美,是苏轼行书代表作品之一。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长篇文章,分为前后两篇,每篇都以不同的字体书写。前篇以楷书为主,后篇以行书为主,两篇的字形变化大,表现出...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苏轼行楷书《赤壁赋》↓。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文征明《赤壁赋》↓ 彭年《赤壁赋》↓ 董其昌《前后赤壁赋》↓ ...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