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北宋 苏轼纸本 长卷 墨书 34.2x199.5厘米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黄州寒...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代表作,是一首遣兴的诗作,为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此诗后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二、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黄州寒食帖》,又称《寒食帖》,是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于寒食节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作共两首,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共129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州寒食帖》不仅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更是其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诗中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苏轼文学与书法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 《黄州寒食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三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且不得签署公事,实际上等同于流放。黄州之贬对苏轼而言,不仅是政治生...
《寒食帖》数次入藏皇家内府,三遭火灾,又流落民间。一千年的时光,化作几笔墨迹,几方印泥。密麻麻的图章,像后人的手指,戳戳点点。那年的笔迹,已成绝响的叹息。《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政治理想的幻灭,也是东坡率真生命的开始。悬针 变奏 悬针、变奏、飞白、牵丝、堆墨,此刻,诗人的肉体极度困顿,精神却无限...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大图!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
苏轼《寒食帖》 资料图片 湖北黄冈东坡赤壁景区内苏东坡雕像 资料图片 一 人到失魂落魄穷途末路郁郁不可终日之境,该是怎样的煎熬?1080年的苏轼,就深陷这样的境地。这年大年初一,京城汴京沉浸在新年欢庆的氛围里,刚从大狱释放的苏轼,由长子苏迈陪伴凄惶惆然启程前往黄州。确切地说,苏轼是前往荒郊僻壤的黄州就任...
《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墨》 {宋}苏轼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
《寒食帖》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宋代属于很偏僻、荒凉的地方。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来到黄州,举目无亲,刚开始只能寄宿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寺庙里。由于倍受打击,苏轼心情相当低落,于是在寺庙中整日闭门不出,埋头大睡,有一蹶不振的迹象。元丰五年(1082年),已经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