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保守性:由于自噬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因此无论是物种间、还是各细胞类型之间(包括肿瘤细胞),自噬都普遍被保留下来。 (5)自噬的调控 细胞基础水平的自噬活性很低,不适于观察,因此对自噬研究多需人工干预。 目前常用的自噬激动剂有Rapamycin和EBSS等,常用的自噬抑制剂有Chloroquine、3-MA、NH4Cl和Bafilomycin A1等。 这...
研究表明,自噬活性的降低与肿瘤、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 1.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最早被发现的与自噬作用有关的疾病之一。自噬在控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自噬通过肿瘤抑制作用,清除了导致肿瘤形成的受损蛋白质;但自噬可以增强所有细胞(包...
根据知名医院克利夫兰诊所的相关介绍,在动物研究中,如果连续饿上24到48个小时,基本可以启动它们的自噬反应。在人体实验中,可以确定的是,饿肚子,或者长期限制卡路里的摄入,的确可以促进人体发生自噬反应。但由于数据缺乏,究竟要饿多久才能诱发自噬反应,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倒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类的研究数据。2018...
自噬的几个关键步骤需要 PE-LC3复合体:自噬膜扩张、自噬货物识别和自噬溶酶体形成。 整个过程由 30 多个自噬相关基因(Atg 蛋白)协调,包括 Beclin-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1 和 Lamp-2)和微管相关蛋白 1A/1B 轻链 3A/ B(MAP1LC3A/B 或 LC3),这些蛋白均...
自噬(Autophagy)可看作细胞的一种内在清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细胞可以分解并回收其内部的损坏的细胞器、异常蛋白聚集和其他分子,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当自噬过程受到干扰时,可能会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因此,自噬的调控和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MA)主要通过分子伴侣识别蛋白质序列上的一段特殊基序,将蛋白转运到溶酶体内进行降解的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图1):(1)热休克同源的71 kDa蛋白(HSC70,也称为HSPA8)识别带有KFERQ基序的底物并结合;(2)底物-伴侣复合物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结合...
大内质网自噬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2]:在内质网应激的诱导下(如未折叠蛋白反应、蛋白质聚集、营养缺乏和内质网结构破坏等),需要降解的内质网成分可以被特定的内质网自噬受体识别和标记。同时,细胞通过抑制mTOR或AMPK直接磷酸化Atg1/ULK1(哺乳动物中Atg1的同源物)来激活自噬体起始复合物,从而启动隔离膜的组装。类...
自噬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uto(自我)和噬菌体(吃),它的意思是“吃掉自己”。1962年,当时研究人员注射胰高血糖素后,观察到溶酶体数量增加,这些特定的细胞器分解了大鼠肝细胞中的衰老的细胞器。简而言之,自噬是一种体内分类或回收废弃细胞器、蛋白质和细胞膜的清洁机制,身体会去识别并标记旧的和功能失调的细胞...
一、自噬简介 自噬最早于1962年由Ashford 和 Porter两位学者提出,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related gene,Atg)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发生低水平的自噬以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所有活细胞的核心功能之一。 二、自噬分类 根据底物进入溶酶...
选择性自噬通路被广泛地归类为非泛素依赖或泛素依赖两种类型,并涉及到衔接蛋白或选择性自噬受体,直接或通过泛素与细胞靶点相互作用。 1)泛素依赖性自噬 选择性自噬受体通过泛素结合域(UBD)与泛素化的分子相互作用。这种选择性自噬通路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互作用,以消除蛋白聚集物。许多其他细胞成分通过这些受体被靶向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