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侯王若能持守无名之朴的道(亦即是持守它那自然无为的特性),人民当能安然自适,各遂其生。 道的功用,均调普及,“民莫之令而自均”,这是说人们无需指令,万物就能自均,就像“道”养万物犹甘露之自然均普。这具有一往平等的精神。原始朴质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
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状态,这种朴素的道,使万物兴起,于是各种名称产生。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中引发争端的根源在于“名”。因此,他指出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时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分,以避免纷扰多事。 这里的“无名”和“有名”并非第一章中的“无”和“有”概念。这里的“无名”指的是完全不自...
在老子看来,“道”是混然一体的“无名”或“朴”,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因此,认为老子的“道”,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理念,是与老子的原意不合的。 “道”是具有...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翻译与解读 道常无名01,朴虽小02,天下莫能臣0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0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05。 始制有名0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0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08。 今译 道...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翻译(译文) 注释及延伸阅读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
《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老子的唯物观 老子所处的时代,科学认知尚未发达,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难以解释,往往归结为鬼神所为。在...
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因此,他指出,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 这一章讲的“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之为“朴”。
首发于老子《道德经》梁国才译解集 切换模式写文章 登录/注册 从生命视角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老庄梁陈 老庄大道与生命科学!【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
老子强调先天存在的规则,孔子则强调经过贤人改造的规则。所以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显然,儒家将“名”作为一切政策的根据,而老子则认为“名”只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对“名”应“知止”,让它依从于“道”...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诵读及译文 00:0002:17打开APP 收听完整版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道”始终都是无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