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大道的指引:“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运用智慧的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亮,不使自己遭受灾祸,这就是承袭永恒的道。这里强调了人们要运用智慧去认识和遵循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规律,从而避免灾祸,实现长久的安宁和幸福。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主要探讨了道与万物的关系、...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运用了“母”和“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代表道,“子”代表天下万物,即道与万物的关系;抽象思维与感性认识;本质与现象等关系的代表。张松如认为,“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正是将形成的概念理论证明作为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中国自西周以来已出现了一些原始、...
本章言外之意,还喻着世人好逞聪明,不知敛藏,老子遂恳切地唤醒人不可一味外溢,应知内蓄。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
唐代礼仪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并使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师生之间仍以“尊师”为核心,君臣之间君尊臣卑的纲常得以强化等。在这些方面,柳公权可谓重礼尊礼的代表,体现了唐代礼仪的道德性。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他曾经以...
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以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道德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崇本息末”。“崇本息末”是《道德经》传给世人的法音。王弼说:“母,本也;子,末也。”知子守母是崇本息末的精髓所在。 第五十二章 第一段: ...
第五十二章 · 塞兑闭门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知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讲解: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我们继续来学习《道德经》的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老子讲...
万物交织,千丝万缕,却又在不经意间混融一体,展现出宇宙间那难以言喻的神秘与未知。每一缕丝线都承载着生命的律动,它们自由翱翔,不受羁绊,遵循着自然法则,自行编织着生态平衡的华章。那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妙景象,万物在无声中达成默契,生生不息,共同编织着天地的稳定与繁荣。 我们当知晓:万物有灵,...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解释:天下万物都有本始(指道),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