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春秋 《老子·四十六章》)【注译】罪:罪过、罪行;可:认可、许可; 可欲:放纵欲望; 欲得:渴望得到。 全句译意为:罪孽没有再大于任情纵欲,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罪过没有再大于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恒)足矣。”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咎莫大于欲得”。咎的意思是罪过。欲得直译是想要得到,也就是满足欲望的意思。没有比满足欲望更大的罪过了。帛书版《道德经》在...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罪过。可欲:尽情放纵欲望。祸:灾祸。疚:过错。欲得:想要得到。最大的罪过在于尽情放纵,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永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总想得到。要知道欲望无止境,人一旦贪婪成性,最后就会迷失自我,招来灾祸。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得无厌、不知足所致,即“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罪恶没有比放纵欲望更严重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深重的了。为此,他提出“知足常足”的观点,对统治者的无...
本题所给的三个材料讲述了“知足”与“不知足”的关系。正是因为人类的不知足,才能实现如此多科技突破,促进社会发展。写作时对于知足和知不足的关系,概念界定要清晰,我们不妨做如下论述:有时候,我们应该提倡“知足之足常足”,因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者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不...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译文:最大的罪恶是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在于不知满足,最大的过失在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才能保持长久的满足。 û收藏 转发 评论 ñ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②。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①走马:战马。原意为善跑的马。粪:通“播”,耕种。 ②咎:过失,罪过。 【翻译】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统治者治理天下如果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诸侯国具有好的治国政治措施,原来走动的马匹就只能起到用马粪肥田的作用了;诸侯国没有好的治国政治措施,从事征战的兵器和马匹只能生存在交通要冲之处防守了。过失、错误没有大过可以引起欲望的...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春秋《老子·四十六章》释义:罪孽没有大过任情纵欲的,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罪过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要坚守道德底线,常思贪欲之害,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以德润身,树立一身正气。这段话的意思是...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治理天下遵循于“道”,让战马回到田地耕种。 治理天下不遵循“道”,小马驹在战场上出生。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断满足私欲,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永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