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认为,史学探讨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爱护自然的实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编者按:生态史(亦称环境史)研究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与自然不断变动着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变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同演化过程。作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生态学时代”的产物,历经三四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极大地扩展了历史学的边界,使其逐步走出“人...
生态史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人类在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中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环境破坏导致了许多生态灾难的发生。人们开始意识到,长期以来对自然的掠夺性利用将不可持续,必须思考和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于是,生态史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生态史观的基本原则 生态史观的基本原则是生态系统的稳...
随着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水蒸气凝结,地球拥有了水源。这些水被太阳蒸发,与大气中的气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地球上的第一个循环生态系统。大约35亿年前,第一批活细胞诞生,生命开始进化。5.4亿年前,生命在寒武纪爆发,无脊椎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内大量出现。然而,生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4亿4千9百万年前,地球...
生态史?生态思想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史?首先就一般泛化意义上来说,思想史等于哲学史,因为这里的“思想”更多是某种形而上的抽象的凝结。但通常国内中文的语境,思想史包括哲学史,因为思想史还包括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科学思想史等等,哲学史是哲学思想史。所以这里来到了科学思想史。而科学史不...
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
《生态史研究》是2016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明方、侯深 。内容简介 生态史作为新史学伴随着全球范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中的双重地位都得以提升。目前,国外生态史学刊进展方兴未艾,而反观我国,虽然已有众多研究者并产生了可观的成果,却没有一本专门的学刊。本刊(以书代刊) 地...
有鉴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生态史观,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生态史观的角度去探索历史史实,是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一种公民意识,更是历史教学应当达到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2]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王子今译,三联书店,1988年。
美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新世界”的恢复目标被确定为欧洲发现和征服时存在的“自然”国家,也就是说,就在与土地清理、农业、放牧和野火控制相关的破坏之前。生态史在这些应用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可以识别景观和组成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2-4),包括干扰和其他特性的变化范围(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