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生态史学的本土渊源 从世界范围来说,生态环境史研究大约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稍晚一些,8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题目上标注“生态环境”一词的史学论文,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逐渐成为热门课题,一些学者相继呼吁建立中国环境史学,笔者甚为赞同,但更愿意称之为“中国生...
19世纪的物种驯化是一种有意识且自信的人工选择,殖民主义的功利目标使驯化成为那个时代的基本科学问题,其代价就是殖民地生态系统的崩坏和土著社会的全面边缘化。而当生物手段的生态灾难防控继承了驯化的逻辑——对自然的改变要朝着有利于人类经济增长和文化偏好的方向发展时,生态系统的蝴蝶效应却往往并不甘愿屈从于人...
D.历史时期的环境政策 答案:C 2.历史上著名的“黄沙百战穿金甲”描述的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A.汉武帝攻打匈奴 B.唐太宗征讨突厥 C.秦始皇修筑长城 D.宋太祖平定南唐 答案:A 3.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A.禁止滥伐森林 B.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C.鼓励开垦荒地 D.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C 4....
1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华北地区自汉代以来就一直进行农业耕作,宋代又砍伐了大量森林,这里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环境退化迹象的地区。1855年,帝国放弃了维护...
生态史学:用“过程”来理解生态学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贫民和富民都是历史不可或缺的“剧作者”和“剧中人”。历史“不能只写一面”,富民问题无疑属于宋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富民包括大富、中富和小富,他们并非一概“为富不仁”。既不能“见富民就骂”,也不能“见富民就捧”。在小...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
本文试图从史学生态的角度分析归纳明中后期杨廷和形象变化的原因与阶段性特点,同时关注不同作者对于杨廷和评论的差异以及不同文本对于杨廷和形象变化的作用。从嘉隆时期私史与家史建立起关于杨氏的负面与正面形象,到实录流出后杨氏功罪渐趋分明,两极话语不再占据舆论主流,这是历史人物在时间的沉淀下形象逐渐清晰真实的过程...
分析“社会生态史学”的启示与反思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侵略,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特别是满铁档案及相关机构留下的调查材料相对完整,间接造就了近代“满洲”研究在日本中国史研究中长期的热点地位。然而,不同于其他探讨日、俄帝国主义侵略以及中国的国民国家形成等“满洲”研究的主流作品,《“满洲”之成立-森林的耗尽与...
12月7日下午,“生态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西南三省区域历史研究交流会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生态史”重点学科建设团队承办。来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哥伦布大交换”是生态史学的一种观点,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下列有关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