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入内府前首行“晋”字未损。清末...
玉版十三行的完整版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右侧为标题行,一行八字“晋中书令王献之书”;中间即十三行《洛神赋》正文;最左侧的下方为“宣和”二篆字,一般称为“宣和小印”。过去对于玉版十三行早期拓本的考据,主要称“晋”字不损本、“合”波未团本等。左:吴云本、右:私人藏本 左:陈衡玉本、右:吴...
《玉版十三行》的前世今生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以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思恋爱慕的故事。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法结合而惆怅分离。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
明拓《玉版十三行帖》,明万历时出土于西湖葛岭。拓本一册一开,长43厘米,宽20.7厘米,并钤有“子祺”、“古山堂读书印”等章。有两开为钤章,其中有一方章几次钤和倒钤情况。有改亭父跋和徐汉苍题观款。文为晋王献之小楷,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有二百三十四字。据传真迹在宋尚存九行,...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历宫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然英年早逝,死后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后其位由族弟王珉继任,故又称王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原来这是王献之小楷《洛神赋》仅存的13行字迹,名为《玉版十三行》,于是店家赶紧以1.8万的价格将其买下,40年前的1.8万相当值钱。两兄弟十分欣喜,急忙将其转出,后来《玉版十三行》价值千万的消息,登上报纸,兄弟二人看见顿时觉得亏大了,于是跟店家打起了官司。结果不出意料他们失败了,而这块石板也被捐...
在深入探索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时,我们需关注其书写状态的本质。王献之的书写状态表现为自然流畅,这是在技法、技巧、结构、章法等方面高度熟练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的风格。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再来研究《玉版十三行》,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在临写《玉版十三行》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个点画的刻意塑造上。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