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
高清大图欣赏
王献之的这幅小楷乃是曹植的《洛神赋》,此作在流传过程当中,大部分已经散佚,到了宋代的时候,只剩下了十三行,后人将这极为珍贵的十三行法帖刻在了状如碧玉的石头之上,世称“玉版十三行”。这件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用笔轻盈而俊俏,是魏晋书风的极致体现,在字的结构转折之处乃是真正的“晋法”,...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
《洛神赋十三行》流传刻本为宋代依真迹上石的拓本,分“碧玉”和“白玉”两种,其中“碧玉版”相对较好。 这版是明代万历年间于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因被人美称为碧玉,故称之为“碧玉版十三行”。 我们能从原石中感受到王献之小楷挺拔有力的用笔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的风貌。 我们也能看到...
玉版十三行原石图片 王献之,(344一387年),东晋人,字子敬,小名官奴,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用功精深,别创新法,自创一格,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著名。谢安任中书监总揽朝政时,献之出任长史,后又外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不久,又征拜中书令。死后由族弟王...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原迹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复得,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 ...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石)欣赏学习《十三行》,尤其当要注意其分行布白之趣,穿插避让之法,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将原本的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则原石变化之美,丧失殆尽。如今摄影技术的提高,使得我们能够观赏原石的高清图片,现将原石逐行放大,以飨读者。
后因宋元战火“玉版十三行”石版下落不明,直至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地下发现一方石刻,因其出土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时人根据各种资料推论,这就是晋麻笺本“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复得后,归陆梦鹤、翁嵩年。 这件“ 碧玉版十三行 ”到底是谁刻的,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有唐代说,北宋...
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书法思考独家全面展示《洛神赋十三行》原貌,分3部分: 1、玉版《洛神赋》原刻石 2、《洛神赋》原石&拓本对照 1、玉版《洛神赋》原刻石 2、《玉版洛神赋》原石&拓本对照表 3、《洛神赋》拓本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