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 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作出深入阐释:“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故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治疗大法。所谓上燥治气,即病初以治肺为主,燥邪在表,发热、微恶风寒并见,苔白脉...
一般温病在化热化火之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惟燥证则喜柔润,最忌苦燥。因此,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对于秋燥的治法,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总结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作出深入阐释:“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故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治疗大法。所谓上燥治气,即病初以治肺为主,燥邪在表,发热、微恶风寒并见,苔白脉浮,宜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如桑杏汤(《温病条辨》),方中桑叶...
秋燥(下焦): 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者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至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三方...
《温病学》秋燥 2016 1 目录 2 一、概述 (一)、秋燥的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有津气干燥的特征,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短,易于痊愈的急性外感热病。3 (二)、秋燥的特点 1.发病季节的特点---秋季(秋分~~小雪)(沈目南云:“燥病之季,为秋分...
秋燥 —百、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一钱生甘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讲解〕 本条述燥伤胃阴的治疗。 “秋燥”,已如上焦篇所述,为感受秋季清凉干燥之气而发生的外感...
(一)、秋燥的定义 述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 经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有津气干燥 的特征,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短,易于痊愈 的急性外感热病。ppt课件3 (二)、秋燥的特点1.发病季节的特点---秋季(秋分~~小雪)(沈目南云:“燥病之季,为秋分之后,小雪之前”)2.病因---...
温病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津液受损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秋分后至小雪前...
所属专辑:温病条辨 声音简介 五四、秋感燥气,右脉 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 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 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 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 ,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 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 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