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言外感秋燥,证见发热或咳嗽,治以养阴为主。与前条比较,病深一层,从临床比较,秋燥而起,咳嗽不重,咳痰不多者,用桑杏汤;秋燥初起,咳嗽有痰者,用桑菊饮;秋燥迁延,不但肺阴受损,胃阴亦有损伤,证见或热或咳,因燥伤津的现象明显者,用沙参麦冬汤,以养阴生津。 五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 秋燥 54.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 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
瑭袭前人之旧,故但叙燥证,复气如前,书已告成,窃思与素问燥淫所胜不合,故杂说篇中特著燥论一条,详言正化对化胜气复气以补之,其于燥病胜气之现于三焦者,究未出方论,乃不全之书,心终不安,嗣得沈目南先生医征温热病论,内有秋燥一篇,议论通达正大,兹采而录之于后, 间有偏胜不圆之处,又详辨之,...
本条述燥伤胃阴的治疗。 “秋燥”,已如上焦篇所述,为感受秋季清凉干燥之气而发生的外感病,以伤津液为其主要病理损伤。凉燥为燥之胜气,其证治已见述于上焦篇后之《补秋燥胜气论》,温燥为燥之复气,其证治仍按上中下焦分述。中焦秋燥,即述温燥之在中焦的证治。 燥伤胃阴后,宜甘寒濡养胃阴,用五汁饮、...
看温病条辨篇名:秋燥最新章节, 属性: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番茄小说网下载番茄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所属专辑:《温病条辨》【原文与白话】清代吴瑭(1798年)著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 五十四、秋季感受燥热之气,右手脉象数而盛大,这是燥邪伤于手太阴肺经气分所致,用桑杏汤治疗。前人有一种说法:自然界的六气之中,唯有燥气不致病,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是因为《内经》中缺少“秋伤于燥”这一条,所以后人就有了这种...
所属专辑:吴鞠通《温病条辨》条文诵读 声音简介 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1、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2、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3、伤燥,如伤寒太阳证,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化 回生丹方 人参(六两) 安南桂(二两) 两头尖(二两) 麝香(二两) 片子姜黄(二两) 公丁香(三两)川椒炭(二两) 虻虫(二两) 京三棱(二两) 蒲黄炭(一两) 藏红花(二两) 苏...
【关键词】《温病条辨》;秋燥;用药规律 秋燥病感受秋季燥热邪气而发的疾病,初起即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津伤气燥的证候是秋燥病的特点[1]。一般来说,秋燥病证多侵犯肺、胃、大肠,较少进入营分、血分,所以相对于其他病症来说,病程较短,容易痊愈。 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诸涩枯竭...
《温病条辨》秋燥 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一○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