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由于《史记》 等典籍对于田齐君主的在位时间的记载有较大差异,导致齐威王等君主的纪年系统也存在争议。本词条所用齐威王纪年主要依据《史记》,而相应年份与周王及其他诸侯纪年以及公元纪年之间的对应关系则以《竹书纪年》 为推算依据。 齐威王时...
简体:淳于髡繁体:淳于髡拼音:chun yu kun读音:chún yú kūn英语:造句:淳于髡造句近义词:反义词:单字解释:淳 于 髡组词,组成语:淳 于 髡淳于髡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名。战国时齐人滑稽善辩常为齐出使各诸侯国未尝辱命齐威王以为诸侯主客。尝以隐语讽谏威王罢长夜之饮改革内政。相关成语...
淳于髡用谜语来劝谏齐威王说:“国内有只大鸟,落在大王宫中,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答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起来就会直冲 云天;不叫则已,一叫起来,就会让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来朝述职,奖赏了一人,杀了一人,整顿兵马,出击御敌。诸侯十分震惊,都把侵占齐国的土地...
淳于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按常理推测,天下淳于氏皆为一家。淳于髡大概率是杞人灭淳于国之后,向北流亡到黄县的淳于氏的后代。二说“髡”者何谓也 髡,音[kūn],是一种古老的刑罚。中国古代的刑罚分为肉刑和耻辱刑。割鼻子、挖眼睛、砍手脚之类的残酷刑罚属于肉刑,而耻辱刑则包括“髡”“耐”和“完”等。...
(3)相同点: 都是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曲折的言语巧妙地进谏,设喻说理。 不同点:方式采用的是,邹忌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比喻、类比治国大事. 而淳于髡采用的方式是,激励(激将法). 分析总结。 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淳于髡与邹忌在劝谏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反馈...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
齐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
淳于髡(约公元前385~前305),髡字读做kūn。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今茌平人。以博学著称,滑稽多辩。曾说齐威王戒长夜之饮,赏功罚罪,励精图治,使齐国中兴。公元前349年,楚军伐齐,淳于髡又说赵,得精兵20万、革车1000乘,使楚国惧而退兵。后游说魏国,魏惠王任为卿相,辞不受。茌平城西二里许古有淳于髡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