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 [ zhèng tǒng lù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èng tǒng lùn ] 对我国历代王朝的正位与闰位的论定。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大家还在搜 正统论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正统论欧阳修原文 人民日报论正统 欧阳修 正统论 正统观念包括哪些 宋朝正统...
这一正统论影响很大,但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他的理论,理学家程颐就主张要按照是否行“王道”来判断正统,而不是是否统一天下,所以他主张在三国时期应以蜀汉为正统。 在北宋,以统一天下为标准的正统论占了主流,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主张这样的正统论。...
欧阳修《正统论》译文 《传》上写“君子大居正”,又写着“王者大一统”。正,就是匡正那些不正当的;统,就是统一天下尚未统一的。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的情况存在,之后是不是正统的争论就出现了。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都统一了天下,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所以君子从不讨论...
关键词:正统论;方士化儒生;灾异天谴说;符命授受说 一、导言:“正统”释义 “正统”,顾名思义是帝王专享之概念,历代帝王无论出身贵族还是平民,在登基之初必须勉力论证自身权力获得了天意的支持,同时还要经受世人对其执政得失的评价,以检验其统治是否具有足够的世俗正当性,否则就难逃王朝解体的命运。秦朝建立之后不久就...
或以天下一统之朝为正统,而以篡弑暴虐、战乱分裂之朝为非正统。欧阳修尝作《原正统论》、《明正统论》、《秦论》、《魏论》、《东晋论》、《后魏论》、《梁论》七篇以论历代正统之得否,后又删此七篇为《正统论》序论、上、下三篇。苏轼此《正统论》三篇盖继欧阳修论而作者,故集甲卷二一题作《后正统...
欧阳修在此批判了神学迷信的正统观,破除了作为王朝更迭之政治神话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正统论在史学上的一大进步。此后讨论正统,已很少有人再用五运之说立论。所谓“自私之论”,指史家在作史时为本朝争正统,偏私本朝。如撰写南北朝史,“私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私后魏...
欧阳修《正统论》译文 《传》中提到,“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这意味着君主应该匡正不正之事,统一尚未统一的国土。然而,由于存在不正和不统一的情况,正统的争议便应运而生。在尧舜时期,夏商周相互取代,由于大公和大义的原因,他们统一了天下,被视为正当的君主,因此君子不会讨论他们是否符合正统。然而,随着...
本文将对正统论进行解释,并探讨其意义、局限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正统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常常扎根于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之中。在某些文化中,正统论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准则的基础。正统论者通常主张遵守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相信传统思想和实践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关键。他们认为传统是经过时间...
一 五代十国正统之争 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正统”是一个富有现实效应的政治口号。五代诸国自不必说,就连当时僻处一方的各个割据政权也纷纷称帝建号,以正统自居。讨论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首先要从五代十国对正统的自我认知以及时人的正统观念...
南宋遗民还对正统的标准界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斟酌和修正了朱熹的正统论。两宋时对正统的讨论层出不穷,主要是对正统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总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未曾明辨“正”与“统”两方面的主从关系,而是互相从属,因此导致正统讨论不休。像欧阳修虽然提出“居正”和“合天下为一”的原则,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