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国,管仲改革(前685~前643年):加强中央集权,军政合一;推行“准平制”,发展工商业;外交上“尊王攘夷”。通过改革,齐国一举成为春秋首霸。2.晋国,狐偃改革(前633年):设三军六卿制;发展工商业,减轻税赋。晋国取代齐国成为新霸主,但也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伏笔。3.魏国,李悝变法(前422年):废...
15个乡组成三军,由齐桓公和国子、高子率领为三军,两个上卿国高二士各率的5乡为左右军,这就是一种保甲制度,属于一种军国制度,每年春秋借狩猎来训练军旅,并且命令人民不能自由迁徙,“夜里开战,只要听到声音,大家就不会乱伍,日里开战,只要看得见容貌,大家就互相认识。”加强了国君的军事权,这种兵农合一的组织体...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1.魏国李悝变法,李...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和统一,纷纷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其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三次变法运动。一、魏国的李悝变法 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开始进...
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管仲改革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即承认土地私有,从而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瓦解。管仲(约公元前747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周穆王后代。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
1、春秋时期 齐国,前685—643年,管仲改革 晋国,前633年,狐偃改革 2、战国时期 魏国,公元前422年,李悝变法 楚国,前386—381年,吴起变法 秦国,前356年,商鞅第一次变法 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 齐国,前355年,邹忌变法 韩国,前351年,申不害变法 赵国,前409年,公仲连变法 ...
商鞅变法是相当成功的,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涉及到了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其中大都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都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改革较春秋改革...
(一)春秋战国的改革变法 1.李悝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2.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国...
从本质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实际就是兼并战争,其目的就是夺得土地所有权。在春秋末期诸侯国国君开始把一部分土地赏赐给有功之臣,将功臣封为卿大夫,土地所有权中的一部分从君土转变到了家土。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导致了采邑制的盛行,诸侯国国君可以随意赏赐臣下田邑,尤其是功勋之臣,这是国君巩固政权,拉拢臣...
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齐国管仲改革 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手工业、农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