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谋杀案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报章、杂志争相报导,称赞她为“女中豪杰”“侠肝义胆”, 全国及各地妇女会、学会等团体也纷纷以通电形式呼吁,希望最高法院能对施剑翘援例特赦。 1936年10月14日,在施剑翘入狱11个月后,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
抛却这些不论,仅从施剑翘案本身来看,案件集中展现了人情与法律的对峙,也是传统道德伦理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冲突的一个缩影。围绕此案,社会公众坚定地站在了施剑翘一方,认为其弘扬了中华传统中的孝道与侠义,赞其为“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而左翼人士则持批评态度,认为施剑翘的为父报仇是过时的儒家伦理,这些伦理观念会阻...
施剑翘案当时就被改编成民国的文明戏和武侠小说,上海出现了好几个据此改编的话剧《天津居士林血案: 施剑翘枪杀孙传芳》《施小姐枪毙孙传芳》《孙传芳被刺记》《全部孙传芳》,而后者在上映中途,将片名改为了《全部复仇女》,大概考虑到是活着的女刺客比死了的军阀更卖座吧。 最终,郑继成和施剑翘都被国民政府特赦了。 ...
后来又得知孙传芳已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施剑翘随后化名"董慧",委托一位女居士介绍加入了居士林。施剑翘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孙传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动规律,知道他每周三、六必到居士林听经,随即做了刺杀的具体安排:将准备好的《告国人书》和遗嘱印制出来,打算在行刺后散发;并把11月13日(星期三)定为替...
此案上诉至南京最高法院,该院认同河北高院判决,即减刑至七年有期徒刑。减刑依据非施剑翘孝情或公众支持,而是施从滨之死的不合法性。减刑虽获准,但法院未采纳被告基于道德、礼治的减刑理由,亦不认同其律师辩护时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援引。河北高院与南京最高法认为,施从滨未经合法审判即遭孙传芳杀害,其死亡不合法...
《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是美国汉学家林郁沁的著作。本书从发生于1935年的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案子出发,探讨民国公众情感的特征及其发挥的作用,更探讨公众情绪和司法独立、国家集权化、上层政治斗争之间的互动过程,揭示了民国的国家社会生态。
1935年3月17日,施剑翘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外,刺杀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国民革命军将领孙传芳,随后被捕。此案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不仅因为施剑翘的刺杀行为,更因为其背后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施剑翘案件进行分析。 二、案件经过 1. 施剑翘与孙传芳的恩怨 施剑翘,女,生于1898年,浙江杭州人。其父施从云...
📖 施剑翘的复仇之路 👤 林郁沁 ️🔥 民国时期的奇案真是层出不穷,关于这些奇案的书籍也一定不少。今天,我要推荐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施剑翘复仇案》。十年前,孙传芳下令斩首了施从滨,十年后,施从滨的女儿施谷兰(后改名施剑翘)用一把勃朗宁手枪在佛堂击毙了孙传芳,随后自首。这个案子本身就充满...
一位名叫施剑翘的女子,为了给父亲报仇,竟然在佛堂当众枪杀了已经皈依佛门的前军阀首领孙传芳。这个案子本身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毕竟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复仇故事也不少。但问题在于,这个案子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新旧交织、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力量都在角逐,使得这起案件显得格外复杂。
施剑翘复仇案的创作者 ··· 林郁沁 作者 陈湘静 译者 陈湘静 译者 陈湘静 译者 陈湘静 译者 作者简介 ··· 林郁沁,199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6和2001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