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行处灭”是佛学术语,意思是指当心中没有执着和妄想时,就能达到一种清净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思维和行为,不是通过逻辑思考或外在行为来实现,而是通过内心的体悟和觉悟来达到。 心行处灭强调了对心性修行和烦恼灭除的深刻阐述。在禅修过程中,修行者需要不断观察自己的内心,识别并消除那些杂念、执着和妄想,从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句话是禅宗思想中对于真理与言语、思维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阐述,强调了真理或高境界的超越性和不可通过言语、思维完全把握的特性。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一、总体解读 这句话表达了言语和思维的局限性,指出...
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指远离了能、所分别,没有能缘和所缘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是证道开悟的状态。见道位,不论是解脱道的见道位还是菩萨道的见道位,或者说禅宗的开悟,都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当下,见到空性,见到这个真。 一般的情况下是所缘先消失,然后能缘也断。比如念佛,念到能所双亡,一般都是佛号...
“心行处灭”出自宋代释绍昙的《偈颂一百零二首》。“心行处灭”全诗《偈颂一百零二首》宋代 释绍昙住院恰周年,日夜荒忙杀。园荒手自锄,屋老身惊压。费尽心神,百丑千拙。翻思三条椽下,噇饭噇眠。凡圣情空,心行处灭,赤条条地生涯别。生涯别,羊头车子推明月。《偈颂一百零二首》释绍昙...
道断:修行真如之道就被语言掩盖而断绝了;心行处灭:用心思揣摩、用头脑思维之时,真如妙理就被六意识湮灭。这句话是说佛教真如妙理,不能用“言语”讲,也不能用心思去揣测。如果用语言讲的时候,这个真如妙理立即就被语言淹没了。如果用心思揣摩的时候,真如妙理也就被心思湮灭。所以佛教禅宗讲”不立文字,...
"心行处灭"则强调,当我们试图用心思去理解和揣摩这种真理时,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运作会遮蔽其真实面目,使之消失于思维的轨迹之中。这表明,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去把握真如,就如同试图用手指去捕捉月光,只会让目标变得遥不可及。因此,佛教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在教导...
真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不可思议,乃真道也!再来比喻,你去电影院看一场生死离别、惊心动魄的电影。你进入角色,忘了自己的存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好伤心。乃至将美丽的双眼哭成血桃一般。心潮起伏如大海波涛,一颗本来平静之心悬至嗓眼,全身每一个关节和细胞都在...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是一切语言和道理都无法抵达内心,内心的思想行为也随之消失。解释如下:言语道断:这一部分强调的是语言和道理的界限。在这里,“言语”指的是人类的说话方式和交流手段,“道”则是一种哲学上的理念或道理。“断”表示断开、无法达到的意思。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指诸法实相、真如空性是语言和思想所不能到达的,因为真如实相,它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境界。 我们平时语言要描绘或思想要思维的情况下都是有对境,是有能语言和所语言、能思维和所思维,都是在相对的分别。 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指远离了能、所分别,没有能缘和所缘的状态,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