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完成各题。自题金山画像①【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②。【注释】①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②黄州惠州儋州:苏
甲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意思是: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这里体现了作者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反映出作者仕途的坎坷,漂泊流徙的酸楚,但是诗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也...
这句诗是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中的句子,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未成的感慨,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和儋州。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探析 诗句的出处与背景介绍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
否则,便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折磨这位内心强大、身无分文、精神高贵的东坡先生了。 60岁的苏东坡,要再次跨越1500里路,从惠州赶往海南。 两个孝顺的儿子再次陪他前往,先到达广州,再由苏过一人陪老父亲到海南生活。他们坐船到达广西,从雷州渡海。 一到雷州,就听说弟弟子由也由高安被贬至雷州,在滕州这老哥俩相遇了。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以看似轻松的语气总结自己的一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之地,体现出他对自己人生遭遇的豁达态度。如“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表现出他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心境;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则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和对自己在困境中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
自题金山画像[宋]苏 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①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②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1079)以“谤讪朝廷”罪被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时间场景人物语言程氏与苏轼共阅《范滂传》 (画外音:范滂简介)苏轼:轼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写下了这样一首自嘲句诗。回首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他年轻时,也曾年少轻狂,激昂文字,以天下兴衰为己任。劫后余生,他才明白,人这一生,当有所为,也有所不...
其中,“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描绘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心境,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则是对其一生功业的回顾。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是他被贬谪的三个地方,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然而,在这逆境之中,苏轼却展现出了超凡的才华和豁达的心态。他不仅在文学、书法、...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乃至宋代文化的典范,除了天赋才情与个人努力,与他一生三黜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既是他一生的苦难期,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可以充分反映出苏轼自身的心性变化及其文学成就。 乌台诗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