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完成各题。自题金山画像①【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②。【注释】①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②黄州惠州儋州:苏
甲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意思是: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这里体现了作者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反映出作者仕途的坎坷,漂泊流徙的酸楚,但是诗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也...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以看似轻松的语气总结自己的一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之地,体现出他对自己人生遭遇的豁达态度。如“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表现出他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心境;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则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和对自己在困境中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
《自题金山画像》通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尤其是“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的提及,反映了他被贬谪的经历。《方山子传》则通过对方山子隐居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这两篇作品共同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自得其乐的精神。
自题金山画像[宋]苏 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①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②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1079)以“谤讪朝廷”罪被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时间场景人物语言程氏与苏轼共阅《范滂传》 (画外音:范滂简介)苏轼:轼若...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饱含深沉情感与自嘲意味的诗句,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此诗作于苏轼64岁高龄,从海南赦免北归途中,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时,面对好友李公麟为其绘制的画像,心生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注释】①诗人反对王安石新法,以诗作“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题目】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背景,赏析情感自题金山画像[北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知背景】诗人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dn)州。在这三个地方,诗人度过了长期的贬滴生活。这首诗是诗人自己题写在(李公麟在金山寺所作的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上述“黄州”“惠州”“儋州”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A. 两两矛盾 B. 两两交叉 C. 两两反对 D. 两两相容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D ...
5.下列各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一生的坎坷历程,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透过苏轼的词,苏轼的字,我们能看见他那跌宕坎坷但淡泊名利的一生,更让人明明白白地体会到苏轼那远离喧嚣,归于平静的超凡脱俗之气;领悟到他那赤壁怀古的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