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治理理念之一,强调治国理政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发挥治理功用。“德主刑辅”理念发端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并被之后历代统治者遵循践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为一种重要治理模式,在历代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治理理念之一,强调治国理政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发挥治理功用。“德主刑辅”理念发端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并被之后历代统治者遵循践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为一种重要治理模式,在历代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社会经济上的厚生养民。《尚书·大禹谟》有...
“德主刑辅”作为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主张对待百姓应以爱养教化为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刑罚的惩戒效用,德、礼、法、刑的实施因而呈现以“德治”为主导的差序化格局。这一思想透露出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不仅为历代国家治理提供了镜鉴启示,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独特经验与深厚底蕴。明德慎罚观...
在不废刑法的前提下,德礼教化之道于西汉前期的强势回潮,为“德主刑辅”思想的最后演成做了充分准备。 “德主刑辅”思想成熟定型 为满足汉代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加强君权统治的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家的“德政”观念为基础,糅合其他诸子学说,规划出一整套旨在构建...
德主刑辅 含义: “德主刑辅”是指在治理国家时,应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罚为辅。它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认为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在必要时才使用刑罚来惩治犯罪,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背景与起源: 这一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和礼治观念。孔子认...
在德主刑辅的理念下,德行和刑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的正义和秩序,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德主刑辅的名词解释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展开。首先,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人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之间有善恶之分。德主刑辅的理念鼓励个人追求德行的完善,以减少不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适度运用刑罚可以起到警示...
德主刑辅是指君主统治时应当以德治国、以刑辅政的政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1.德治国: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带领臣民追求道德和美德,建立和谐稳定、正义公平的社会。 2.刑辅政:认为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防范犯罪的必要手段,但也主张宽严相济,注重刑罚的公正和适度,同时也要辅之以政策、法...
对于德主刑辅的关系,先贤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尚书》中周公多次告诫康叔、成王治理天下要“明德慎罚”,是这一观念的源头。周公认为,教与刑并用,应当教化先行。教化后仍犯,才施以刑罚。孔子说:“不教而诛谓之虐”。古代有三宥、三赦之法,不识、遗忘、老旄、蠢愚等情形下,可以适当宽宥或赦免,是体谅其...
法家主张以德刑二柄绳治天下,对德刑主次关系不加区分,有时甚至将刑治置于德治之上。对于法家的这些观点,应该理解为面对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严峻局面,出于自存自强需要,因此主张在一定时期内加强刑治,以强化国家资源调动能力。但这一主张在秦汉以后历朝历代政治理念中并未成为主流。儒家所倡导的“德主刑辅”符合...
“德主刑辅”的意思就是,社会以道德为基础运转,制度起到辅助作用;“法主德辅”的意思就是,以制度为基础,道德起到辅助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与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促进的关系。 (一) 自春秋以来,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一直是国家治理的两大必要途径。《黄帝四经》“法主德辅”终结了先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