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应激的相互作用方式 加法模型,素质和应激只是简单地相加合并。在这个模型中,一个没有易感性或易感性很低的人在经历较大应激源时仍然可能发生障碍,而一个易感性高的人只需较小的应激源就可能患上障碍。 交互模型,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易感性,应激源才能起作用。在这个模型中,应激是否导致障碍受到易感性水平的影响。
1. 个体层面:素质应激模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在的心理特点和状态,并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压力时的能力。 2. 组织层面:素质应激模型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员工面临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的效益和竞争力。 3. 社会层面:素...
应激素质模型是指人体内部各种激素水平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型认为,人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影响到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到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等方面。例如,当一个人体内甲状腺素水平过高时,他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当一个人体内肾上腺素水平过低时,他可能会感到疲倦和无力。因此,通过调节人体内的激素水平...
Monroe & Simons (1991)首次提出 “素质-应激模型” (diathesis-stressmodel) 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系统整合观点。 (1)素质(Diathesis): 一种容易患上某种疾病的倾向(predisposition to developing a disorder),和先天有关。 如:不同的人对精神障碍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存在差异,发病年龄越早(如...
1、素质-应激模型 素质【易感体质或易感性(促成障碍发展的遗传易感体质)】+ 应激【环境应激源(产前创伤、童年期性或身体虐待、家庭冲突、重大生活变故)】= 障碍的发展【素质越强,产生障碍 所需的压力越少(心理障碍)】 2、遗传-环境相互影响模式 例子:饥饿的环境:蛋氨酸和叶酸等、重要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
20世纪60—70年代精神病学家Zubin和Spring(1977)提出的心理病理学的“素质-应激模型”是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关于精神障碍病因的理论模型,以致直到今天仍然被用来作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医学工作者防病和治病的基本的指导理论。但是,这个模型仅仅将素质视作遗传决定的生物学特性,忽略素质的心理方面,没有吸纳关于...
本文将从应激素质模型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原则、以及基于应激素质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一、应激素质模型的基本概念 应激素质模型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生物学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由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调节的。这些神经递质...
先咱们来聊一下应激素质模型吧!这个模型是说,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唉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哦,因为长期紧张和焦虑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我们学会有效应对应激,嘿,说到应对,其实有好...
Mann等提出了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应激因素包括精神障碍、物质的滥用、负性生活事件或家庭危机等,素质涉及遗传、人格特征等。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应激与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题来源 题目:Mann等提出了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其提出的素质因素A 精神障碍 B 物质的滥用 C 负性生活...
基于应激-素质模型的 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 用户名 密码 我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