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失传两千多年的丝织品古籍,与传世的《道德经》不同,帛书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被称为《德道经》。虽然与通行本内容基本相同,但在文字、章节次序、句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为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更接近原貌的资料,有助于纠正后世传抄、注释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言说的道,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道。名是可以被定义的,但可以定义的名,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名。无形无名,是造生万物的起始;有形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因此守住无欲的状态,来察知从无生有之妙;守住有欲的状态,来察知万物成形之徼。有欲无欲,同出于人;有名无名,同...
帛书《老子》(马王堆帛书本) 何志龙 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来自专栏 · 三生万物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老子甲本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
《老子》又称《老子经》《道德经》《道德真经》,是中国早期哲学经典之一,不仅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产生过重大影响,也受到国外学界的普遍赞扬。在帛书《老子》出土之前,人们看到的主要是王弼的注本与河上公的注本。这些《老子》注本经过千年传抄,传抄者或有意或无意对其文字有所增减,没能保持原貌,因此...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
来自专栏 · 帛书老子经解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氧化版道德经,为窒息的阅读体验输氧。 实体版在拼多多:捞点“经费”,赚钱嘛,不寒碜。后续会推出修订版。 实体版设色略不同。 黑色——甲本存字,包括各种残留点画。 灰色——补全甲本残缺字形。 蓝色——乙本的文本,尽量用古隶字形。 墨绿——汉简本补充,也尽量...
帛书《老子乙本》出土于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漆奁盒下层,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折叠后放在漆奁内,出土时沿折痕断成三十二片。整幅帛书原高约48厘米(现已断成上下两截),朱丝栏墨书,为规范的八分隶,非常工整。帛书《老子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相反。上下篇卷尾分别注有...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帛书经典——《老子·甲本》临创 帛书《老子·甲》,字的取势倾侧有动态,部首参差组合则,使得字形打破了常规的方形或扁方形。用笔自然流畅、率性,极具书写性,为西汉时期实用化书体。捺画、横画、勾画多见波磔;章法方面,有行无列,字距疏朗,行距分明,行间距较开阔,字径变化较大。笔法上,延续篆籀笔法,...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