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
屈大均是广东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美称。前半生,他致力于反清复明运动之中,当郑克爽投降清政府后,屈大均大失所望,携家眷回到老家番禺,以著述讲学为主。他是一位多产诗人,创作出大量佳作,诗中既包括忧国忧民之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之柔情。从诗法来看,屈大均尊杜甫...
——屈大均《菜人哀》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屈大均《菜人哀》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屈大均《菜人哀》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屈大均《菜人哀》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屈大均《菜人哀》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屈大均《菜人哀》...
“有发则人”,他以秃为幸,以己之未尝秃为不幸,更公然以“辫垂”为耻:“毁伤之罪,我今复罹。剥肤之痛,人皆患之。羡子之秃,不见刀锥,无烦髻结,不用辫垂。”发秃就可以免掉剃发、垂辫之辱,屈大均宁愿自己秃,也不愿臣服清廷,他削发为僧,从某种意义...
屈大均与秦良玉都生于明末清初,虽说算是同时代人,但二人年龄相差悬殊,他比秦将军要小了半个多世纪,清人入关时,屈大均年方14岁,于他来说,秦良玉要算奶奶辈的人了。相同的是,二人都是抗清义士,秦良玉在清人入关后不久便病逝了,而屈大均却一直在同清人死磕,即使在抗清失败后陷入低潮时,他也入寺为僧,...
屈大均 (1630一1696),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属广州市)人,字翁山,又字介子、骚余、华夫等,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其诗歌学习百家,雄奇瑰丽,自成一体,传世诗词约6700首,为全面提高岭南诗歌的地位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散文学习归有光,上溯...
屈大均是一位多产诗人,由于他有着“广东徐霞客”的美誉,所以他的诗作中有人文地理,更有忧国情怀。通过品阅他的诗作,仿佛置身于岭南风情,广州的热浪也随之扑面而来。那种广州人共有的炽热情感,便如火山喷发般不可收拾。那是他屈大均特意融入诗词中的儒道思想,是尊王忠君的春秋精神。在“三大家”中,屈大均...
在屈大均笔下,海南实乃海中重镇,“地至广南而尽,尽者,尽之于海也。然琼在海中三千余里,号称大洲,又曰南溟奇甸。”虽然这可能与现代的地理学有些抵牾,但考虑到清初的历史时代,倒也情有可原。屈大均认为这个大岛山川广布,皆有独异之象,故而人才辈出,而这一切则源自海南名山五指山:“五指山在琼海中...
12月13日,由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艺报刊社主办的“最诗意广州”——岭南诗韵分享会第二讲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以“屈大均的情感世界与诗意表达”为主题,解读了屈大均传奇精彩的一生,探究这位诗人对于岭南文化的贡献。北上云游三十余年,被誉“广东徐霞客”屈大均是清初诗坛的翘楚,...
这首诗是屈大均写于清代初年,在摄山(今南京东北)一座寺院中度过的一个秋夜。诗人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从入夜到拂晓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和心境,寄托了自己对明月和故乡的情感。总结:屈大均的诗歌表达了他反清复明的情怀和对故国的怀念,他以屈原后代自居,继承了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他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