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驳拼音:fēng bó 封驳注音:ㄈㄥㄅㄛˊ 封驳繁体:封駁 封驳五行:水水 封驳的意思 封驳含义解释 封驳[ fēng bó ] ⒈ 见“封驳”。 什么是封驳引证解释 ⒈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
封驳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fēng b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之处。下面是对这个词语的详细解释: 历史来源 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大臣封还诏书的现象,但那时并没有“封驳”这个专门的名称,也没有专门的官员来执掌这一职责。 到了唐代,封驳制度正式确立,并由门下省掌管。官员们对于失宜的诏敕可...
封驳 [ fēng bó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ēng bó ] 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
成语(Idiom):封驳(fēng bó)发音(Pronunciation):fēng bó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封驳指的是堵塞、封闭,形容言论或文章严密且不容反驳。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封驳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封”表示封闭、关闭,第二个字“驳”表示阻隔、阻挡。封驳这个成语形容言论或文章严密且不容反驳,意思...
1、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 关于封驳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那时,封还诏书的现象经常发生,不过,只有当朝宰相才有行使权。对于皇帝颁布的不合理诏书,宰相可以予以驳回或者指出错误,也就是封还。而宰相对诏书有不同意见的,也可以“不肯平署”,即拒绝签字。从表面上看,实行封驳貌似会削弱皇权,其实不然,...
封驳,即中国古代大臣对皇帝的圣旨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之处,就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可以驳回去要求重拟的制度,即封还诏书、驳正违失。早在西汉末年,便已经有大臣封还诏书的现象,但只是偶尔为之。 到了唐代,封驳制度发展为一项专门的行政法规,成为唐代行政法律体系的重...
封驳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指的是对诏敕进行审查,对于不当之处进行封还,并提出驳正意见。这一制度自汉代已有,但并无专门的官员负责。在西汉时期,丞相王嘉就曾因不满朝廷给董贤的封赏,封还诏书并上奏。到了东汉明帝时期,尚书仆射锺离意也敢于谏诤,多次封还诏书。到了唐代,封驳...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为了让皇权的在行使过程中能更有效,统治阶层总是希望权力的施行尽量避免出现差错,所以,对于权力的制衡和纠错的探索一直是存在的,而唐朝开始,对于皇权的制衡机制发展得比较顺利,其中,正式形成对皇帝诏敕的封驳制度,以及对于中书省议决的审核制度,对于皇权和相权的制...
百度试题 题目简述唐代的封驳制度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按照唐代的制度,中书省起草的诏敕,都要经门下省审议。“封”,门下省如认为不合适的,可封还中书省;“驳”,对有错误的,由门下省给事中驳正。合称“封驳”。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