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寒食帖》局部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1922年颜韵伯将《黄州寒食诗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时,《黄州寒食诗帖》险遭焚毁,菊池惺堂冒险从烈火中将它抢救出来。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黄州寒食诗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黄州寒食诗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
《寒食帖》问世后,先后经历不同朝代,不同国家,最终藏于中国台北,也算是到家了,毕竟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将来该帖是否能回到大陆,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元朝的鲜于枢给天下的行书作品排名,王羲之的《兰亭序》排第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第二,接下来,就是苏轼的这卷《寒食帖》; 明代的董其昌声称,自己见过30多件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是其中当之无愧写得最好的。 如果对这些书法家和书论都不熟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期流出一件超清版的苏东坡的《寒食帖》的大图,这件作品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其细微的墨色变化,而通过这些用笔的细节和细微的墨色变化,我们能够真实看出苏东坡当时的书写状态,这件作品的文史,足以改变许多人对于书法史惯有的认知。传统的字帖上《寒食帖》是无法看出其起笔的细微状态以及其墨色的...
《寒食帖》全称为《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创作的行书作品。此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共计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寒食帖》无疑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卓越的创新能力。1. 笔法多变,融合楷行 《寒食帖》的笔法极为丰富多变...
这幅字作品全帖纵长34厘米,横长119.5厘米,行书共17行,129字。这就是苏轼行书巅峰之作——《寒食帖》。苏轼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观其书法,神采飞扬,笔墨饱满,飘逸跌宕,尽巧将诗意与画境融为一体,如实展现寒食画卷于眼前。每一字皆有其率性之美,细品之下,甚至可见其形似哭泣,...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也就是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这两首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复制品) 现代(1919-1949年) 成都博物馆藏 《寒食帖》好...
《寒食帖》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宋代属于很偏僻、荒凉的地方。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来到黄州,举目无亲,刚开始只能寄宿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寺庙里。由于倍受打击,苏轼心情相当低落,于是在寺庙中整日闭门不出,埋头大睡,有一蹶不振的迹象。元丰五年(1082年),已经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雨水...
此帖就是著名的《寒食帖》。普通人一见到《寒食帖》,以固有的审美来看的话,往往会觉得字形怪诞,章法离奇,看起来“丑丑的”,但是当你以一个专业的书法人深入到了这件作品的书写肌理当中,你会被这件作品的技法和情感交融的状态所折服。我们无法还原古人书写时候的真实状态,但从自我书写的体验和前人的书法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