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画堂春·寄子由》原文译文赏析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苏轼《画堂春·寄子...
苏轼和苏辙步入仕途后,无法常常相聚。他们之间靠书信交流,哪怕是写一首诗,填一首词,也想着寄送给最亲的人。这首《画堂春》就是苏轼给苏辙写的,据考证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在熙宁四年的时候,苏轼在陈州为官。苏辙从汴梁出发前往江南赴任,途经陈州,他们一同出游。这次团聚在苏轼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
寄子由宋代:苏轼 厌暑多应一向慵,银钩秀句益疏通。 也知堆案文书满,未暇开轩砚墨中。 湖面新荷空照水,城头高柳漫摇风。 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寄子由【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厌暑多应一向慵,银钩秀句益疏通。也知堆案文书满,未暇开轩砚墨中。湖面新荷空照水,城头高柳漫摇风。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
《画堂春•寄子由》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词的上片回忆兄弟俩在柳湖泛舟的情形,下片借景抒情,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渴望能与弟弟团聚. 诗歌比较阅读的几个切入点: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古典诗词的比较阅读...
诗题中的“子由”指的就是苏辙,即苏轼的胞弟,比苏轼小两岁。《狱中寄子由二首》并非此诗原题,而是后人简称如此。此诗的原题是《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作为题目来说,确实太长。不过,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准确理解...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苏轼〔宋代〕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
今但悬望大丹,丹既不可望,又欲学烧,而药物火候,皆未必真,纵使烧成,又畏火毒而不敢服,何不趁取且服生丹砂。意谓煮过百日者,力亦不慢。草药是覆盆子,亦神仙所饵,百日熬炼,草石之气,亦相乳入。每日五更,以井华水服三丸。服竟,以意送至下丹田。心火温养,久之,意谓必有丝毫留者。积三百余服,恐必有刀圭...
在石佛山南边与三苏场之间有一片平坦的山间河谷地,《眉山县志》(民国版卷一)记载云:“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 莫非,苏轼真的要到眉山的石佛山下去买田地? 按照《眉山县志》的意思来理解,苏轼诗中接下来那句:“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这“尔家...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罢徐州,约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离徐。离徐后,苏轼没有直接去湖,而是达宿州,先去南都(应天府)看望子由。兄弟十六日后,苏轼乘舟顺汴河下行,过宿州,于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灵壁撰《灵壁张氏园亭记》。继续下行,过泗州、龟山,在高邮遇秦太虚与参寥子。过长江,在镇江,苏轼至金山拜望宝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