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颢与张载讨论所谓“定性”问题的书信。也是程颢遗留下来的唯一自己撰写的哲学论文,后人称之为《定性书》(见《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典范作品 据《朱子全书》卷四十五《舜弼问》条下说:“此书在鄠时所作”,约当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所谓定性,就是安定自己的“性”使之不为外物所动摇。这实际...
北宋理学家程颢《定性书》原文及译文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伊川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其弟程颐并称"二程",由于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传统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定性书》是程明道回答张横渠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与《识仁篇》并称为明道哲学之精髓。 《定性书》...
《定性书》是程颢针对当时士人普遍存在的内心不定、易受外物干扰的问题而作的。在书中,程颢以深刻的洞察力,指出了人们内心不定的根源——即“物欲”和“私意”的干扰。他以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人心如同一面明镜,本自清明,能够如实映照万物;然而,当这面镜子被尘埃覆盖时,便无法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本相。同样,...
程颢在其著作《定性书》中就对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做出过解释。程颢认为,人本就来源于天道,与万物相同,都是从天地之间产生,而不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东西。我们在谈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时总是习惯于将人从天地之间分离出来,而不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看法,人与天地是有关系的,而...
不与外界打交道,闭上眼睛、与世隔绝。儒家讲“内圣外王”,根本就在于养得此心不动。程颢这篇《定性书》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核心就在与:动与静,内与外,是一不是二,如果不能消融这种二分性,我们就会一味的排斥外境,希望守住内心的清净。但这样的清净并不是真正的“定性”。
在明道看来,“定”之所以能定,在于随顺天理,无分内外动静,无所不定。关键在于“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工夫。此工夫即是“识仁”之工夫,即在应事之际,体会心体之大公,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明道在《定性书》中举例说明,学者之工夫在于在此怒中,体会本心之大公以观理之是非,从而忘怒不...
在整个宋明道学运动中,《定性书》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然而它同时也是宋明道学家经典文献中最受争议的篇章之一。争议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工夫与效验,以及《定性书》中所包含的佛老之语。首先,人们质疑《定性书》讨论的究竟是工夫,还是如朱子所述的在工夫达到成熟后的一种效验?如果是一种工夫,那么...
定 性 書程 顥 百家謹案:橫渠張子問于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先生因作是篇。 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己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
定性书 程颢定性书 程顥 定性书 程顥 百家谨案:横渠张子问于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先生因作是篇。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